還記得前陣子有條新聞,看完後頗為哭笑不得。新聞內容簡單來說就是在一場房產論壇中,各方人士、學者談及了佔地 7.15 公頃的台北市仁愛路空軍總部基地,到底應該蓋什麼?
與會人士七嘴八舌,意見不乏有台灣六本木、雪梨歌劇院這般驚天動地的偉念。
大家講得群情激昂,台下只是迷茫吧。
說起來,好像人類真的很喜歡蓋一些好大喜功的建築物。撇除聲名赫赫的台北 101,桃園機場所謂的航空城、第三航廈,一次徵收大片土地,藍圖美美的貼在那裏,除了讓人景仰、讓人在選舉時再再回味咀嚼,餘下的卻總是縣民如我內心小小恍惚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情懷,不光是怕等蓋好說不定都從青蔥少女轉眼人老珠黃了,更多的還是怕看不到蓋成後會有順利運轉開的繁華。
無獨有偶。
上個月,我又讀到一篇頗有所感的文章〈台中國家歌劇院 一場華麗的發夢〉,文章開篇就讓我笑開懷:
台中市議員質詢時提議為爭取金馬獎在新落成的台中國家歌劇院舉行,希望留學英國的台中市長胡志強,能邀請威廉夫婦(是有出結婚周年紀念版芭比娃娃的威廉和凱特嗎?)來台,列席的台中副市長回應:「這個建議很好,會轉達市長。」
作者筆鋒一轉,隨即講到台中歌劇院建造的過程,荒謬如同這場質詢。
- 命運多舛的台中歌劇院,只不過是又一體制拖沓紊亂下的產物
文中作者採訪歌劇院設計師伊東豊雄,伊東提及:
「得標後,我聽說台灣很多國際招標案最後都不了了之,我心裡也很擔心。」
為什麼「台灣招標案」會有這樣驚懼之名呢?
那就得先回過頭來談談歌劇院這項工程。此工程其實也頗為多舛,源自於 2002 年陳水扁的「新十大建設」;同時也因為當時爭取到了古根漢美術館來台中設館,因此兩者算是同一個計劃。
原本歌劇院在 2003 年已經發標出去,也有相關計畫了。殊不知竟然編列不出預算,拖至 05 年,中央政府終究是將此包袱甩回給台中市政府,古根漢美術館(台中館)也隨風飄去了。
針對這樣的現象,該文中建築學者阮慶岳有分析:
台灣很多國際招標都是地方去開標,招來之後,中央發不發預算都未定,所以常常不了了之,再者,台灣採最低標方式,和各種複雜的法令規定,常常會讓建案一再延期,比如桃園機場的航廈屋頂改建就建了十年。
深有所感。機場航廈屋頂改建一改經年,就讓我父親由黑髮變白頭了啊。
整個政府建案流程、財政體系、中央地方協調,乃至從標案招標到預算編列都處處掣肘、互打嘴巴之外,甚至蓋好後都還是有連串的麻煩,例:作者提及光是歌劇院管理權招標就流了 11 次。因為台灣沒有那麼多人可以管理那麼多的歌劇院。
最終,我們信心滿滿、躊躇滿志的想要讓一個偉大建築彰顯出地方的驕傲。
最終,我們滿懷悲切、戚戚哀哀餘留一聲歎;因為即使你的都市計畫再完美、即使你再放眼世界、再長遠規劃,都抵不過現有政策流程牽制,以及策畫不當。
只好一蓋經年。
(圖片來源:wikipedia,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