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全球哪個城市的機會最多嗎?會計事務所「普華永道」最近發表了全球城市機會報告,對全球 30 大城市按照提供機會的多少進行了綜合排名。
倫敦、紐約、新加坡分列前三位,香港排名第八,大陸沒有城市進入前十。
這是普華永道第六次發表城市機會報告,報告研究的維度包括了:
人力資本與創新、科技完備性、出入便利性、交通與基礎設施建設、健康、安全與社會保障、可持續性與自然環境、人口和宜居性、經濟影響力、經商便利性、生活成本等。
我們選取排名前十的城市,和大家一起看看它們各自的優勢在哪裡,以及有哪些提升的空間:
10. 芝加哥
美國最大的城市之一,擁有將近 300 萬人口。因為其風多且大,素有「風城」(windy city)之稱。
在生活成本、生活品質和空氣品質上排名靠前。擁有財富 500 強中 30 家公司在芝加哥地區,比如波音公司。而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沒有進入前 10 位。
9. 雪梨
雪梨上榜的理由非常明顯:美妙的天氣、數不清的海灘,這裡是工作和生活平衡的上佳城市。
而在可持續性和宜居性上,雪梨雙雙排名第一。
作為澳洲的金融、製造和文化中心,雪梨的經濟強大而富有活力,在雪梨你擁有充裕的商業機會。 不過,和澳洲的其他地方一樣,雪梨的房價和生活成本很高。其日常生活成本比世界平均水準高出 16%。
雪梨一居室的月租費高達 2100 美元,一條 Levi’s 牛仔褲要 100 美元。
8. 香港
雖然人口密度很高,不過香港的生活品質排名很靠前,平均壽命更是排在全球第五。
而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統極為便利,人們 90% 的出行依靠公共交通。
得益于低稅率和發達的金融市場,香港的經濟自由度指標排名第一,是當之無愧的國際自由港。經商便捷性排名第二。
不過香港的問題在於環境污染以及空氣品質不佳,在過去 20 年情況正在惡化。
7. 斯德哥爾摩
這裡是歐洲過去 15 年中人口和經濟增長最快的城市之一。它在 1990 年代中期就建立了一個大眾寬頻網路,促進了科技業的繁榮。
這座城市到處都是綠色。這是因為過去 60 多年來,斯德哥爾摩秉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大力發展公共交通,保護水質,建立區域供熱系統,將污染拒之門外。
但移民大概是斯德哥爾摩最大的問題之一,犯罪率也因此上升了不少。
6. 巴黎
巴黎歷來以圖書館、博物館、大學和深厚的教育文化積澱著名,在人力資本和創新指標上排名第一。
而巴黎公共交通非常發達,有 14 條綜合交錯的地鐵線,聯通市中心和郊區的鐵路,以及公交專用線路。 不過,高昂的房價、擁堵的交通和高企的失業率讓巴黎這幾年開始走下坡路。
5. 舊金山
地處矽谷核心地帶,舊金山是全球人力資本和創新排名前三的城市。
它擁有 82.5 萬人口,與紐約 800 萬人口相比,它是人口規模小,經濟影響大的典範。一些全球性的大公司都在舊金山周邊,比如你我都很熟悉的 Google。
雖然在生活成本低廉的指標上排名第六,但目前舊金山正變得越來越貴,讓許多家庭開始向郊區轉移。
4. 多倫多
多倫多向來以生活品質高而聞名。在健康、安全、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中都排名前三,在經商便捷性上排名第四。
多倫多被認為是北美最安全的城市之一,而且在公共交通系統中排名第一。不過,在交通順暢上排名僅第 13,溝通便利性排名 12。
3. 新加坡
這個亦城亦國的城市今年的榜單上進步很大,在四項指標中躋身前三,並在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上獨佔鰲頭。
正如《Lonely Planet》所說,「新加坡有著無與倫比的公共交通,其便捷的公交和地鐵網路能帶你直達大多數地方的門口。」 不過,新加坡在可持續發展和自然環境上沒能排進前 10。
2. 紐約
儘管紐約沒有在任何一個指標中排名第一,但其綜合排名卻高居第二。
紐約在人們最希望重新定居的城市中排名第二(僅次於倫敦),並在經商便捷性和經濟影響力上排名前三。 紐約擁有兩家全球最大的股票交易所:紐交所和納斯達克。不僅是金融業中心,還是時尚、出版乃至科技的中心。
不過,紐約並不是一個適合居住和旅遊的地方。在交通和基礎設施上排名第 16,不僅公共交通的成本正在飆漲,而且很難招到計程車。 紐約的生活成本高於調查中的其他城市,如洛杉磯、芝加哥和北京等。
就在上個月,《CNN》將紐約評為全球租房第三貴的城市。
1. 倫敦
倫敦在技術完備性、出入便捷性和經濟影響力上都高居榜首。由於倫敦今年來在學校中普及網路,其技術完備性從上次調查中的第八躍升至第一。
倫敦有六個國際機場,這讓它穩居出入便捷性指標之冠。你甚至可以乘歐洲之星高速列車在兩個多小時內從巴黎直抵倫敦。 所以在現今用「條條大路通倫敦」來形容,一點也不誇張。
在過去的數百年裡,倫敦已經為該市市民和全球創造了大量的財富。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倫敦是全球億萬富翁最多的城市,沒有之一。
對於那些不是億萬富翁的人來說,倫敦住起來可能並不舒服。因為倫敦的生活成本在調查的城市中排名第 15。隨著越來越多的富人蜂擁進入倫敦,推高了倫敦的房價和物價,窮人已經幾乎無法在倫敦生活了。
(本文轉載自合作夥伴《華爾街見聞》,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