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紜甄

「社會運動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它讓我更認識自己的生活。」

因為411 包圍中正一分局事件,身高有 188 公分,當時穿著紅衣服的台大哲學系學生洪崇晏拿著大聲公在現場指揮秩序,因此被外界認為是發起人而登上各大平面媒體版面與電視媒體,一夕之間,「洪崇晏」三個字成了小有知名社會運動學生。

有人說,他想出名。有人說,他想成為下一個林飛帆、陳為廷。

但《BO》在跟他採訪的過程中,發現洪崇晏非常直率、非常誠實,什麼問題都回答,連未來的個人生涯規劃也清清楚楚地公開在網路上。(有種心中坦蕩蕩不怕別人問,不信大家自己看。)

節錄自洪崇晏臉書

a. 以後要回台中

b. 大學念哲學(作為行動前的學術理論基礎能力)

c. 在大學時期參與各式各樣相同不同的組織、議題、位置、行動,對於社會議題行動整體、也就是宏觀而言的社會運動,形成一個全面性的瞭解——所以我歷經學生自治三權、地方等各面向,糾察、發言人、組織者、行動者、改革者、批判者等種種眾多角色,小組織大組織自己的組織別人的組織核心內部外圍邊緣,掃過垃圾也上過頭版,坐過立院的桌子也當過跑腿小弟……

d. 我確認自己對組織興趣缺缺,對行動的興趣相對旺盛;能夠基本出謀策劃,喜歡基礎行政,喜歡勞動勝過於運動,擅長臨機應變,確定自己想要一直作社會議題參與/行動者。

e. 逐漸接近要面對又一次畢業的時候,決定研究所要選一個好考/上得了的、便宜的(這很重要)、還在台北的(有點偷懶,想在方便的而且資源豐富的台北把能夠經歷的都經歷完)、好念的(這樣才可以繼續我的諸多外務)、我有興趣的/要跟我的未來能夠接軌的。

f. 目前打算考國發所當代台灣組,理由如上述,如果沒考上就去當兵,回來之後用就學貸款念世新社發

出路
g. 真的完全畢業後,在志業層面,預備回台中經營地方中學生培力及議題關注的組織(台中山海屯讀書會);在工作層面,有三個可能的、期待的選擇方向:政治幕僚工作、教職或非典型教職、社會組織工作

– i . ) 政治幕僚工作:我認為參與政治非常重要,也感興趣,但厭惡選舉並害怕被選舉。
– ii. ) 教職或非典型教職:公共參與要從小抓起;有教師資格也是一條能夠維持溫飽的退路。
– iii.) 社會組織工作:雖然不擅組織,但也瞭解其重要性,願意嘗試投入社會組織中的經營。
h. 現在投入得很不足,但未來希望可以將大部分的精力用於我的志業:在地意識/議題倡議&中學生啓蒙/培力/學權(eg.山海屯讀書會)之中。

(也期待作為臺灣社會議題發展歷史的一個見證者、說書人。)

在訪問過程中,他談社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從野百合、野草苺聊到太陽花學運;他談公民意識的崛起;他談個人參與社會運動的心路歷程…。

  • 社運對個人的生命意義

洪崇晏在口沫橫飛講了兩個小時後,最後《BO》問了一個問題:在你的生命中,社會運動對你而言的意義是什麼?

他想了想回答說,它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它讓我更認識自己的生活。社運讓我視野變大,讓我看得更深更遠。有人說,你不要碰政治,等你當上政治人物再碰,等你當官再碰。但這樣其實是不正確的觀念。

因此,因為這樣的觀念造成一般人的生活就是上下班、搭捷運、玩遊戲等等,不關心生活中的其他細節。等到他們在生活中碰到令他們困惑的事情,就會覺得不解生氣,但卻不知道為什麼事情會這樣。但是這些生活的細節(像是服貿、性別、族群、食安等議題)實際上牽涉到你的生活,「現在不學以後出社會還是要學。」洪崇晏如此回答。

  • 從歷史脈絡談社會運動

太陽花學運、攻佔行政院、中正一分局路過事件,可以發現到台灣的社會運動已達到相對的高潮,然而這樣的高潮並不是一朝一夕發生的,而是多年來累積的成果。

我們走過經濟起飛的時代,我們享有過經濟發展的果實,那時候的台灣人,汲汲營營於賺錢,而忽略其他的發展面向,包括思想與文化。如今的台灣,面臨了經濟泡沫化,再加上並沒有相對應的社會文化基礎的狀況之下,這將會對台灣未來造成潛在的問題。

洪崇晏認為,發生於 1990 年代的 520 農民運動以及野百合學運,標誌著台灣社會運動發展已達到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並為未來撒下社會運動的抗議種子。參與野百合的學生退場之後雖然各自散去,但這群有理想有想法的前輩有些進入學界、有些進入政界,甚至也有出國深造者。他們紛紛從體制外進入體制內,散入在各個領域繼續努力。洪崇晏表示,雖然在不同的戰場奮戰,但心中卻有共同的敵人,退場後仍各自傳承思想。

  • 樂生屬於這個青年世代的社會運動

多年之後,2007 年的樂生事件與 2008 年的野草莓彷彿暴雨與山洪般,再度在台灣掀起社會運動的浪潮。洪崇晏認為,樂生是屬於這個世代的學生與青年運動,因此極具代表性。

樂生培養了一群將領,包括胡慕情、李俊達等人,而野草莓則是孕育出社會運動素人,讓原本沒有關心社運的學生,願意站出來或是試圖以自身的力量號召更多人參與。從野百合、野草莓、反媒體壟斷運動到今日的太陽花學運,可以發現公民意識已開,他們要求改革的聲音已不容當權者忽略。人民甚至自主發起路過中正一分局事件。

  • 路過一分局事件,政府選擇堵住民眾的口

路過中正一分局的事件反映出兩件事:社運人士沒有想到人民開始自主;而政府也沒有意識到人民的思考與行為也已經改變,因此在應對時顯得有點手忙腳亂。

洪崇晏說,但是政府最後選擇的策略卻是堵住民眾的口,讓他們無法表達自己的意見。對我們而言,政府這樣做反而是幫了我們一忙,但這樣也讓社會處於一個壓力鍋,一觸即發犧牲很大,這樣很令人不捨。(例如攻佔行政院以及運將自殺事件。)

我還是希望透過體制運作慢慢去改變,畢竟民主需要漫長的學習與等待。

  • 大一首次前往社會運動抗爭現場

參與運動已有五年的時間的洪崇晏,他說,大一入學就參加大陸社與大新社社團,他第一次跟學長姐參與的抗爭是捷運局拆除樂生聯外道路,問起第一次參與社會運動的心得如何?他說,現場目擊到的每一幕,都令他不知所措。「為什麼老人家要爭取權益卻被擋在會議門外?長輩總說要尊重老人家,但現場警察為什麼對老人態度惡劣?」種種問題,都讓他非常不解。

從那時起,在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中,洪崇晏幾乎都有參與抗爭,像是樂生、國光石化、反核、反土地徵收等等,甚至在聲援大埔案,遭警察衝撞倒地,當場血流如注送醫。

  • 熱衷社運,父母很緊張

洪崇晏立志要當一個行動哲學家,但身後的父母卻為他捏了一把冷汗。洪崇晏的父母很開明,都很支持他參與社會運動想要改革的理想與決心,去年 10 月 28 日勞工團體在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遊行集會,洪崇晏爸爸還提供了 500 元給他買雞蛋丟。但自從大埔流血事件以及5 月 5 日遭警方上手銬逮捕之後,他的父母變得都不太 care 他所關心的議題,只祈禱他可以平安無事回來。

以下是洪崇晏在臉書貼文分享遭手銬逮捕後的心得:

外婆很生氣我搞到自己被抓走,不過他更火大警察亂上銬,感覺起來他好像不是很想善罷干休。

也對,我的手機被預防性羈押,我在沒抵抗的情況下被上銬,警方聲請拘票可能並不合法…… 這些事情如果發生在別的家庭,或者我的外婆不夠堅強,看到新聞的第一時間或許就承受不住。

這的確很難令人善罷甘休,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念茲在茲要求國家必須節制所謂「公權力」的原因。

被緊銬的、持手機的左手,手腕還會痛。

  • 抗爭讓洪崇晏學會面對問題

陪著台灣走過許多抗爭的洪崇晏,提到這五年來的社會運動心得,「我自己學到了抗爭不只是解決問題,而且也要面對問題」,提醒自己哪些弱點該改進,才能有更多力量往前進。

抗爭:要多想一點,多做一點。「我要做一個行動哲學家,未來的我會在這個目標持續上前進。以行動傳遞思想、以思想思辨行動。」洪崇晏如此回答。

   (圖片拍攝者:黃謙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