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這門社會科學深深地影響著每個國家的發展,它可以說是一種解釋的工具,研究人類如何在資源稀少的情況下進行有效配置。

伴隨歷史潮流,經濟學也不斷地在運用、更新,造成經濟學派分支相當多,然而各家論點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分,只是解釋的立場、角度不同,以及其心中理想的社會樣貌的不同。

如果你主修經濟學或是熱衷經濟學,相信對於美國經濟學家 Milton Friedman(20 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之一,《資本主義與自由》的作者)一定不陌生,提出貨幣主義影響現代經濟學在貨幣數量理論的觀點,對於 1980 年代的美國經濟或其他地區經濟政策都有顯著的影響力;同時他也是名出色的演說家、辯論家。

本文作者 Noah Smith 為 Stony Brook 大學的財金系助理教授,以下由作者第一人稱撰寫。

你可以在 Youtube 上搜尋 Milton Friedman,大多搜尋的結果是結合經濟學理論及政治哲學思維的演講,比如說談論關於所得稅的負面影響、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間的爭辯、稅制改革等長久以來爭論不休的政經議題。

而在嚴肅議題的另一面,也有一系列有趣的影片,以「Milton Friedman schools young idealist」為標題,一個年輕的、嬉皮風的小孩站出來,挑戰這位諾貝爾得主 Milton Friedman 的資本家價值觀。

身為一個經濟部落客,我好奇現在有多少位美國人仍然相信經濟學家所說的,自封為自由市場經濟的守護者,用一套又一套的理論來證實貪婪是好的;看過舊的 Milton Friedman 影片後,我不確定在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的景象是不是真的。

但是在經濟學的領域確實產生了極大的改變,而且身為美國人應該都聽過甚至曾身歷其中過。而其中最特別的三大改變是:今日的經濟學的建構是資料驅動的、極少傳統保守的政治面、一般而言比起以前更加像是工程學

  • 經濟學的進展 1:從敘述性的理論到實證性的資料

在 2012 年關於未來能源的面談會中,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Robert Laughlin 疾呼:「經濟學家全都是笨蛋!他們只是到處坐坐創作一些所謂的『理論』」。而在 1980 年代中期,他的說法是對的。

當經濟學家 Dan Hammermesh 最新的研究發現,在 1963、1973、1983 年中,大多數發表在具權威性經濟學刊中的論文都是理論為主的論文。

然而,近十年來,現代數位化將新資料如傾盆大雨般傾瀉到經濟學的世界,即使新的理論越來越難建立,但在 2011 年,據統計:理論性的論文已經少於 30%。同時近幾年相當流行的研究方法為「建構式估計」,這是一種融合理論和實務的方法。

爆炸式資料在今天代表著什麼?對經濟學家而言,要求彼此利用數據來「證明」口中滔滔不絕的理論,有種如果不是數據可以證明,就是一派胡言的這種感覺。

讓我們把時間倒退,回溯到經濟方面的資料還很難很難蒐集的年代,所有你可以做的真的就只是坐著、站著然後不斷地以哲學思維想又想,人們的行為是怎麼產生的,不斷地問著為什麼。非常多有用的理論都是從哲學思維裡誕生,但同樣地,也有非常多沒用的。

而現在,歸功於資訊爆炸,我們有了源源不絕的資料,有機會可以知道在各個領域中,什麼是有可能實現的而什麼是不行的。

而事實上,資料所帶來的影響可能不只是你所看到的數字而已,近來很多的理論是純賽局理論,也就是說雖然其範疇是在經濟學,但卻很容易被認為是數學的分支,在 1960 年代所謂的經濟學主題,是像稅制、交易、產業組織或是金融,但在近幾年比起以前來說更可能是以資料為主的,至少在權威期刊中是如此。

  • 經濟學的進展 2:從自由放任到民主

當人們說到 Econ101(基礎經濟學課程)時,他們的意思可能是自由市場的完全運作是好的,有政府的干涉就是不好的。

但是實際上打開 Eon101 的教科書,比如說 Greg Mankiw 的《Principles of Economics》,你會看到所有為什麼市場會失靈的主因;經濟學家會將汙染、公共財歸結到負面的外部效果,或是非完全競爭市場阻礙了自由市場。

但自從 1970 年代,經濟學家也研究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像是逆向選擇以及道德風險,也會造成市場失靈;賽局理論已經變得越來越受歡迎,而大家都知道有許多案例解釋了即使是完全理性的人也會有失敗的均衡,這充分解釋了「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的道理。

行為學派的經濟學家認為人們可能不是理性的,而制度學派的經濟學家則表示即使是相當理智的人,也會集體做出很白癡的行為。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經濟學漸漸的失去了它的聲望而變為「保守科學」的原因;又或者是說,冷戰的結束,代表著經濟學家不再需要建構一座堡壘來抵抗共產主義的威脅。

不論是哪種原因,事實會自己解釋一切。2005 年經濟學家 Dan Klein 和 Charlotta 的調查中發現,大多數的經濟學家喜歡政府大範圍地干涉經濟,包括所得重分配、最低薪資法條、環境管制、反歧視法律等等;除此之外,他們也發現,經濟學家更有可能投給民主黨而非共和黨,大約是 5:2 的比例。

然而即使是投給共和黨的經濟學家,也傾向於支持政府部分地干涉。

  • 為什麼說經濟學家如同工程家?看經濟學的進展 3:從政策科學到工程學

1989 年,大經濟學家 Hal Varian 表示經濟學是一門「政策科學」,這是非常諷刺地。原因在於 2002 年,Varian 離開了學術界,擔任 Google 的首席經濟學家,在 Google,Varian 實施了一套系統,會讓網路最大化它的收益--拍賣系統強化線上廣告系統。

為什麼在 Google 之前沒有像 Google 一樣強大的搜尋引擎出現呢?正是因為他們沒有拍賣理論。每個人都知道 Google 都雇用絕頂聰明的工程師,但真正的功勞其實在於經濟學家。

由於拍賣理論的興起創造了繁榮的新氣象,許多科技公司(包含新創公司)、私人部門開始僱用經濟學家。而拍賣是一種將理論付諸實現的情況,只要理論能夠行的通,就能夠賺到更多的錢。

但拍賣理論絕不是唯一可以賺錢的理論!

自從 Dan McFadden (亦獲得諾貝爾獎)成功預測搭乘舊金山灣的新 BART(舊金山灣區捷運局經營地有軌大眾捷運交通系統,行駛路線涵蓋舊金山灣大部分地區)的人將會少於 10% 後,McFadden 的「隨機效用」、「離散選擇」模型也被廣泛地應用在產業上

Al RothLloyd Shapley(也獲得諾貝爾獎過)的《穩定配置理論》幫助改革了器官捐贈以及學校申請系統;當然,《現代資產組合理論》也為金融界出了一臂之力,使金融業從昂貴的人力倉庫取貨員,進展到被動的資產配置管理。

也就是說,當經濟學家發展了越來越多的理論,能夠預測市場實際上是如何運作的,經濟學就會從政策領域跨足工程學領域了。

  • 說了那麼多關於經濟學之於政策、之於工程學的論述,這些都代表什麼?

如果你身處 1960 和 1970 年代,是一個才華洋溢又年輕的自由主義者、理想主義者,你可能自然而然地會有一個夢想:成為經濟學家。

你可能會看很多 Milton Friedman 的演說、你可能會想像有一天你也可以像他一樣,用邏輯思維、理性兼數學理論的力量,來抵擋社會主義的瘋狂。而現在,美國仍然有些充滿理想、才華洋溢又年輕的自由主義者,也仍然夢想著之後要變成一名經濟學家,試圖要認清市場力量,同時想要找出如何改善市場失靈的現象。

但是,現在已經不是 1960、1970 年代了,這些人只是少數。現在更多的人,他們和以前一樣,一樣會加入一群充滿理想又年輕的自由主義者的群體裡,但會運用政策理念還解決實際世界的問題,他們變得更務實了,經濟學已經不是以前的經濟學了,這個世界在轉變,學術上的理論也同時在轉變。

讀了經濟學的理論,理論歸理論,雖然這些都是前人智慧的累積,而最重要的是要如何把這些哲學思維、理想條件下的理論付諸實現,用經濟學思維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邁向 Pareto-Efficiency 經濟學中的理想社會、資源分配的最理想狀態。

(資料來源:QUARTZ;圖片來源:markwainwrightjuicyraiLendingMemo, CC Licen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