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Gary Becker)於今年五月初過世,他生前以經濟學觀點看待人類行為的創新思維,對世界及經濟學界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在貝克出現以前,經濟學不外乎只是關注買與賣之間的各種問題而已,但在貝克提出了「交易」的概念後,學界便普遍認同經濟學實際上是在研究各種交易,而且交易不泛指必然與金錢有關。
- 職場歧視,其實也與交易有關!
假設你的經理或執行長是個種族或性別歧視份子,毫無正當理由就是不想雇用女性或弱勢族群的話,這理論上其實沒什麼關係,因為這些員工大可以去別間公司上班就好了,而這種充滿歧視的公司一定會不堪輿論攻擊,進而在業界站不住腳。
然而,這問題在實際社會中卻不是這麼簡單。貝克表示,這類充滿歧視的公司因政府及法規的保護,而得以安然存活。雖然政府為弱勢保住了工作機會,卻也一同讓職場歧視被保留了下來。貝克認為,想要消弭歧視,就要靠自由競爭。在一個你死我活,彷彿大逃殺般的競爭環境中,女性及弱勢族群將更容易爭取到平等待遇。
- 1980 年代是待遇落差的分水嶺
在 1940 年代,儘管職場女性比例逐漸增加,與男性的薪水落差卻仍非常大,大約只有男性的 60 % 而已。然而,到了 1980 年代,彷彿有人按下了開關一般,男女薪水落差開始大幅縮減再縮減,與過去比起來幾乎就快要沒有落差了(但事實上男女薪水落差仍然存在)。
當時女性主義運動早已開始數十年了,而關於同工同酬的法案,在 1960 年代就已經出現了,但薪水差距皆未就此縮減,那為何在 1980 年代,會突然發生這麼大的轉變?
經濟學家相信,那是因為貝克的說對了:有「垃圾債大王」之稱的米爾肯(Mike Milken)在投資垃圾債券(什麼是垃圾債?看這)的同時,無意間提升了職場競爭,進而大大改善了不平等待遇的狀況。
米爾肯藉由高收益的垃圾債券來資助企業併購,促成了 1980 年代引爆的一股併購熱潮,再加上股東資本主義(shareholder capitalism)逐漸開始取代統合主義(corporatism),因此美國許多經理及執行長,便開始感受到他們安逸的小王國受到威脅。
在股東資本主義、法規鬆綁及全球化的三重攻擊下,美國的公司開始萎靡不振,並大刀闊斧裁了數百萬名員工。工作不再是鐵飯碗,大家都人心惶惶。
假如貝克的理論是對的話,那麼 1980 年代產生的自由放任資本主義,便意外地促進了兩性平權,而米爾肯則將成為歷史上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推手。
- 許多研究結果都顯示,貝克的理論是正確的
一份 1999 年的研究指出,法規鬆綁及全球化可能是改善製造業及銀行業性別歧視問題的主因。
一份 2013 年由瑞典團隊所進行的研究顯示,併購公司將有助於縮減男女性的薪資差異。
一份 2014 年的研究報告指出,歧視女性的公司,表現往往會輸給公平對待女性的公司。
也有研究顯示,激烈的競爭有助於縮減種族所造成的薪資差異。
或許最直接有力的證據,就是那個將法規鬆綁、股東資本主義及進口開放全部拒於門外的國家:日本。
日本未曾出現過米爾肯之類的人物,再加上法規的嚴格規定,因此大舉併購可以說是難上加難。結果,日本除了生產力大幅落後美國,在 2013 年全球 136 個國家的職場性別平等排名中,更是落後至第 105 名。當日本女性員工拼命想保住自己的低薪工作時,能力只有他們一半的男性員工卻坐享鐵飯碗,而且還能保障升遷。
或許米爾肯的確在無意中成為了女性主義的英雄,不過我們也不能忘記,女性主義運動多年來為社會所帶來的啟發與影響,絕對同樣功不可沒。
(資料來源:Quartz;圖片來源:wikimedia,CC Licensed)
---
科技不能解決的事,就交給《BuzzOrange》吧!
政治、社會、經濟、商業、生活,《BO》給你跟別人不一樣的視野與觀點,加入我們的粉絲團,一起 BUZZ!
Facebook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buzz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