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la 最頭痛的產品也許不是它的汽車。2 月底的時候,Morgan Stanley 提供了更進一步的數據來佐證這句話,激起了 Wall Street 更強烈的討論,讓 Tesla 股價攀升了 13%;不僅如此,交易創歷史新高。

在 Tesla 宣布要建造世界上最大的鋰離子電池工廠時,投資銀行斷定 Elon Musk 的電動車公司準備好要投入 1.5 兆到電力設備產業,Morgan Stanley 的分析師 Adam Jonas 主張 Tesla 不只做高效能的汽車,它同時也製造汽車輸電網絡蓄電設施,4 萬輛 Tesla 汽車已經上路,其中包含 33 億瓦特的蓄電力,大約佔了 0.3% 的美國發電力以及 14% 的美國蓄電量。

在 2028 年以前,Morgan Stanley 估計將會有高達 390 萬輛 Tesla 的汽車在美國路上行駛,到時候,將會有 2370 億瓦特的蓄電力、佔了 22% 的現今美國發電力以及比現在要大將近 10 倍的美國蓄電量。

根據 Morgan Stanley 估計,Tesla 要打造製造鋰電池的「巨大工廠」大約要花費 10 億美金;但是對 Tesla 來說,這項投資將會創造未來無限商機,超過僅僅只是銷售電動車。

聽起來 Tesla 要打造那麼一座巨大電池廠的前景頗為看好。但是關於 Tesla 在電池製造及能源儲存領域的競爭力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諸如去年曾轟動一時的起火事件)。

雖然還是有很多人對於 Tesla 的這一步動作有所質疑,但 Morgan Stanley 推測, Tesla 真的能夠製造出世界上最低成本的能源儲存;這絕非天方夜譚。

  • 高盛預測:Elon Musk 將是下一個顛覆世界的 Henry Ford

時間又過了將近一個月,Tesla 的價值再度被拿出來檢視一番,有分析師想出一個有趣的方式來判斷 Tesla 的高價值和高股價:

Elon Musk 會是下一個 Henry Ford 嗎?

之前 Morgan Stanley 想出了一個有趣的理論,推論出 Tesla 如何透過自行製造電池、電動車作為電力儲存工具,最終轉變為能源市場的主要大廠。

而現在換高盛了,這家投銀分析師也對於電動車製造商的前景相當看好,認為其有能力重新塑造任何事情;特別是 CEO Elon Musk ,他將是第二個顛覆了世界的 Steve Jobs 和 Henry Ford。

  • 設想情節一:將 iPhone 的銷售速率套用到 Tesla 電動車

把智慧型手機和電動車相比聽起來似乎太荒謬了,畢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產品,完全不同的市場,然而高盛說,它們的分析已經適度調整到能夠反映兩個不同的產品生命週期。

高盛說如果把 Tesla 汽車的銷售調到和 iPhone 銷售相同速率的話,在 2025 年前將會賣出 310 萬輛電動車;從去年的 2 萬 2 千輛一路飆升。

預估將佔據 65.5% 的電動車數量、2.7% 的輕型汽車銷售量。

  • 再加上情節二:Tesla 能複製 Ford Model T Ford 的成功模式

銷售量的飆升聽起來好像是過度樂觀了,前提是,Tesla 能夠複製 Ford Model T 的成功模式:一世紀以前 Ford 滲透美國汽車市場的高成長率,拉大範圍,電動車也許也能有如此突破性的成長。

高盛設想一個情節:在 2025 年將有 600 萬台電動車,Tesla 將會抓住 55% 的市場,銷售 330 萬輛,大約佔了當年全球 5.4% 的汽車總銷售量。

只在任一情節假設下,Tesla 將只是世界上第九大的汽車製造商,落後 Volkswagen、Toyota、Renault、General Motors、Nissan、Hyundai、Ford 還有 Honda;但是如果同時滿足這兩個情節(複製 Ford 的成功模式、達到如同 iPhone 的銷量),Tesla 就會達成它現在的目標,甚至超出許多。

當然,要實現它必須包含相當英勇的前提,比如說 Tesla 滿懷抱負的電池工廠不會出任何錯誤,並且能夠快速且流暢的進行製造流程。

而且上述的兩個情節其實都過分樂觀了,不過高盛的保守估計是,到 2020 年 Tesla 年銷售量會到 28.4 萬輛;而 2025 年則達到 76.4 萬輛。

雖然這兩個不切實際的想像很有趣,但亦有其可思考的點,想想 Elon Musk 常常被說是下一個 Steve Jobs,也許他更想成為下一個 Henry Ford 吧!

近來的報導指出 Tesla 面臨首季營運虧損,加上銷售系統、美國有四個州(新澤西、亞利桑那、德克薩斯和密蘇里州)立法禁止 Tesla 繼續採取目前的直營銷售方式,使得其股價重挫 8.53%,短期看來股價會劇烈的波動。

不過許多專家仍看好未來電動車市場前景,也確認 Musk 的方向是正確的;只是離高盛所設想的情景似乎還得經歷好一段時間與困難才有可能實現。

(資料來源:QUARTZ1, QUARTZ2;圖片來源:QUARTZ1QUARTZ2pestoverde,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