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lfpeck(By EvanLBerent, CC BY 2.0, 維基百科。)

2014 年 4 月,美國獨立樂團 Vulfpeck 很想要辦個循環演唱會,但就像所有還沒沒無聞的獨立樂團一樣,他們沒錢。

沒錢怎麼辦?他們苦思許久,想到了現在音樂界最流行的串流服務,想到串流服務就不得不想到串流音樂界的巨人「Spotify」。根據 Spotify 的規定,使用者只要用 Spotify 播一首歌,Spotify 就要支付歌曲發行人 0.007 美元(約台幣 0.211 元),不過 Vulfpeck 是說 Spotify 每首僅支付 0.005 美元。

從這樣的支付金額看來,Vulfpeck 想要馬上賺到足夠的資金來辦巡迴簡直是不可能;另一方面,Spotify 向大家承諾只要它們的付費使用者從 600 萬增加到 4000 萬,他們就會考慮,言下之意「別想了」。

不過 Vulpeck 不放棄,他們想出了一招絕妙的點子,硬是從 Spotify 身上籌措到 2 萬美金來辦他們的巡迴演唱會。

這個「無聲」的主意,成功讓 Vilfpeck 獲得足夠版稅

什麼好點子?

他們想出了一個計劃,他們錄製了「Sleepify」專輯,裡面總共有 10 首歌,每首歌曲只有 30 秒,而且從頭到尾都沒有聲音,他們還督促粉絲們在睡覺時重複撥放這些「音樂」,這樣他們就能拿到版權費用。督促影片如下:

至於為何每首設定 30 秒?是因為這是 Spotify 認定的播放秒數。因此 Vilfpeck 呼籲粉絲,請他們幫忙在睡覺時重複播放這張專輯;因為經過他們的計算,一個用戶晚上不斷的重複(約 800 次)播放,就能幫他們籌措到 4 美元的資金,然後只要又幾千人這樣重複播放,這就是比很可觀的數字了。

結果他們真的成功了,利用這張無聲專輯賺進了 2 萬美元版稅。

不過這個狀況被 Spotify 發現後,馬上以「違規內容規範」撤下這張專輯,而 Vulfpeck 隨後又上傳了新的專輯「官方聲明」,其中第一首就是「#Hurt」這首歌,是由吉他手 Jack Stratton 所念的信件,內容是來自 Spotify,表示他們的行為很有趣也很聰明,但還是因為違規處已下架。

數位媒體影響專輯銷售,要用「實際」行動支持創作者

其實很多創作者都因為無法從 Spotify 獲得收益而感到不平,英國創作家 Sam Duckworth 就曾寫歌表達不滿,他說 4685 次的收聽次數,讓他只賺了 32.57 美元(約台幣 981 元),相當於他賣了 2 張專輯。

Spotify 的音樂服務,的確影響到專輯銷售量。

用戶用 Spotify收聽音樂,但 Spotify 付給創作者的版稅卻少得可憐,要打破這樣的遊戲規則,可能就要像 Vulfpeck 一樣大膽,他們利用這項「無聲」抗議,成功創造噱頭吸引大家注意。

不過這也看到了音樂產業正在陷入一場博弈、一場轉型,到底整個產業該如何在數位媒體應用與創作者之間取得平衡?

(資料來源:Policy Mic;圖片來源:Vulfpeck |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