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中的流動代表了 75% 在 2005-2010 年間的人類移民(只有 50,000 人次以上的流動量才會被顯示出來)。
人類的遷徙向來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我們卻很少能夠真的知道這些人口流動都發生在哪裡。在這一期 Science 雜誌的一篇研究中,一個地理學家團隊用數據快照建立了一個對過去 20 年全球移民量的廣泛分析。這項研究是由三個來自維也納的人口和全球人力資本中心的地理研究員所指導,這些研究員將他們的資料以 5 年為間隔呈現,涵蓋範圍從 1990 到 2010 年;他們的研究相當獨特,因為他們將超過 150 個國家的普查數據化為動態的人口流量。
移民數據有兩種不同的計算方式:存量與流量。「存量是指有多少移民住在一個國家裡,」其中一位研究員 Nikola Sander 表示。存量是相對容易取得的資料──你只要算算在那個時候有多少外國人在那裡;流量就比較麻煩,它是整段時間裡的人類流動速率。
要如何準確的記錄人口流動這件事已經困擾了聯合國、研究者,以及政策制定者好一段時間了。歐盟國大多相當清楚的記錄了移民的流量,但其他國家的數據就多有疏漏。統計的衡量方式有很多,但很難靠他們看出人們遷移的整體畫面,因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一套的人口調查方式。
但無論如何,去年,聯合國透過消除各國的統計方法差異,將接近 200 個國家的存量數據兜在一起。為了把這些存量數據轉化成五年的流動量估計,研究員使用聯合國提供的存量數據的統計差值,這些存量數據大多來自 10 年期的國家普查,但也有一些登記、其他國家調查等資料作為輔助。
- 最窮的國家並非最多人遷離的國家
儘管這個移民研究的結果並不是非常特別,但有兩個有趣的洞見:
一、根據人口成長率調整後,全球的移民率基本上與 1995 年以來的維持差不多(1990-1995 流動率更高)。
二、並不是最窮困的國家輸出最多人到富有的國家去,而是那些轉型中的國家──仍然貧窮但有些教育水準和移動能力的國家──才是真正最大的移民輸出國。
「他們在研究報告中所做的其中一個結論是,隨著開發中國家成長,他們會開始釋出更多外移人口,但到了某個時候起,他們就會成為接受外來移民的地方。」科羅拉多大學的地理家 Fernando Riosmena 這麼說。他並沒有參與在這個報告中,但他在與其中的幾位研究員合作未來的研究報告。
這份報告還有其他幾項值得注意的結果:
一、最大的區域移民是從東南亞洲遷徙到中東。這很大一部分是由於阿拉伯半島因為石油開採所帶動的龐大建設潮所導致。
二、在兩個單獨國家中,最大的人口流動是從墨西哥到美國的穩定人口流入。(事實上,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移民輸入國)
三、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之間有龐大的移民循環。相較於這個移民量,離開非洲的人口數簡直不算什麼,但媒體們通常只注意後者,因為歐洲前陣子正在因財政緊縮而爭論移民的問題。
- 探索移民數據做什麼?探索對人口、對經濟,以及對老化的影響
這個數據並不完美。Riosmena 指出,在某些特別不喜歡移民的國家,例如歐洲或美國,這個數字常常是被低估的。但無論如何,他也表示,這個數據仍然能夠很好的標示出大致的趨勢。
同時,他們也警告業餘的數據人員,因為這些流動量是從 10 年間的數據資料而來,所以不能被拿來與聯合國所發佈的每年移民流動數據做比較。(而正如前段所述,聯合國的這個數據並不能拿來在國家之間比較)。
研究員 Sander 表示,他希望他的數據會改變其他研究員探討移民的方式,「在這個專業之下,我們希望能作為後續研究的基礎,包括移民對人口的影響、對經濟的影響、以及對老化的影響。」Sander 和她的同事們已經將他們的數據與全球匯款流量並列出來並進行分析,看看是否能找出什麼關連。
你可以點進這裡看看 Sander 與她的同事 Guy J. Abel 與 Ramon Bauer 所製作的超酷互動式圖表,它讓你可以自己去看看不同區域的移民流在過去 20 年間的變化。
延伸閱讀:
地表最大人口遷移,看中國返鄉人潮動態圖就能體會
網路藏寶圖:如果網路人口等同國家大小,幅員最遼闊的國家是誰?
(資料、圖片來源:QUAR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