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立陶宛於 6 月時,是歐盟第一個捐贈疫苗給台灣的國家,台灣將在立陶宛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而立陶宛也表示將在秋天到台灣設立辦事處。
在中國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陶宛召回駐中國大使,為何在北京施壓的情況下,立陶宛仍然力挺台灣?(責任編輯:陳怡君)

(圖片來源:facebook/AdomenasMantas)
立陶宛與台灣的關係近期明顯升溫,對於北京是否施壓,立陶宛外交部副部長艾德梅納斯說,他希望中國明白霸凌其他主權獨立國家是行不通的,也希望其他國家從立陶宛的例子看到,支持台灣不用害怕。
他接受中央社記者視訊訪問時表示,他十分期待規模比立陶宛大得多的國家能掙脫「看不見的恐懼枷鎖」,看見立陶宛以身作則,展現何謂自由獨立,以及不會因為支持台灣而淪為國際社會邊緣人的事實。
他指出,立陶宛在 1990 年率先宣布脫離蘇聯獨立,激勵相關國家起而效尤;在那之前,立陶宛人也必須先克服內心的恐懼,而他們之所以辦得到,是因為「我們想忠於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
這樣的思維也引導立陶宛在今年稍早率先退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 17+1 合作機制,並呼籲相關國家警覺此機制不符合平等互惠原則,且有分化歐洲的作用。
艾德梅納斯 1972 年生於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在英國劍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專業是古典學,懂數國語言及古希臘文、拉丁文,曾在大學任教,2008 至2020 年擔任國會議員,今年就任外交部副部長。他也是友台組織「立陶宛-台灣論壇」(the Lithuania-Taiwan Forum)成員。
2019 年 8 月,艾德梅納斯以國會議員身分在首都市中心發起集會,聲援香港「反送中」運動,約有 200 人加入,但遭遇數十名中國民眾鬧場。由於部分鬧事者與中國大使館有關連,此事還引發立陶宛與中國的外交風波。
不過,立陶宛一些專家指出,此事件讓許多人第一次意識到北京在立陶宛的影響力網絡,以及中方如何把其他國家當成自己地盤。立陶宛各界對中國及對中關係的看法開始有較明顯轉變。
立陶宛去年 10 月舉行國會大選,後來勝出並組成聯合政府的各政黨在競選期間即聲明將致力深化對台關係。
艾德梅納斯指出,這個現象也反映近 2、3 年來立陶宛輿論風向的變化,越來越多人將中國與在香港、新疆等地發生的人權侵害事件以及台灣遭受的壓迫連結在一起,而立陶宛人對集權體制強權的各種姿態是再熟悉不過。
曾被劃入俄羅斯帝國版圖的立陶宛 1918 年成立共和國,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先後被蘇聯、納粹德國佔領,1944 年遭蘇聯併吞,直至 1990 年 3 月才恢復獨立。
根據艾德梅納斯的說法,提到台灣,許多立陶宛民眾會聯想到創新、現代思維、自由民主等,而這些特質對立陶宛人深具吸引力,各政黨自然會將台灣作為政策象徵。
但是立陶宛社會仍有意見認為,為了自由民主等抽象價值搞壞與北京的關係、犧牲廣大中國市場利益,非常不划算。
對此,艾德梅納斯說,這些人認為他們可掌握中國市場,但事實上,是「中國透過市場掌握他們」。
他指出,從俄羅斯、白俄羅斯等鄰近國家的情況就可以看出,在集權體制下,經濟、文化等領域終究都不會是獨立的,看似單純的經濟或文化關係最終很有可能是為了服務政治,而這往往就等於鞏固掌權者的利益,且這類缺乏問責、抗衡機制的政權為達到目的,大多不擇手段。
艾德梅納斯還提到,事實上,在審核外來投資方面,立陶宛比不少歐盟國家更早意識到應嚴加考量各項潛藏的安全風險,因此中國在立陶宛的投資有限,與其說是中方未履行承諾,不如說是許多案子根本無法通過審核,「這方面,我想我們的做法也值得分享」。
推薦閱讀
立陶宛挺台灣不怕北京施壓:「跟以前的蘇聯比,中國算是十分溫和」
【在歐盟的真.朋友】我國將在立陶宛設「台灣代表處」!盤點立陶宛對台灣的支持行動
(本文經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立陶宛副外長:支持台灣不用害怕 盼北京停止霸凌【專訪】〉,首圖來源:facebook/AdomenasManta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