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常常有人說:「運動歸運動,政治歸政治。」但以歷史來看,從二戰後的首屆奧運到此屆 2020東京奧運,已有數百名運動員在參加奧運後,就再也沒回到他們的國家了。選手們因各種不同原因想要離開家鄉,包括政治意識型態、逃離壓迫統治,也有人是希望能發揮運動員自身的價值。(責任編輯:陳怡君)

(圖片來源:pixabay)
儘管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不斷強調政治中立,但稍加觀察就不難發現,每屆奧運都瀰漫濃厚政治味。對部分平常飽受壓迫的運動員來說,奧運更是一個展開新生活的絕佳機會。
美聯社報導,綜觀歷史,已有數百名運動員參加奧運後,就再也沒回到他們的祖國。自二戰後首屆奧運、即 1948 年倫敦奧運至今,每當世界頂尖選手齊聚一堂,政治的陰影一直都在。
今年代表白俄羅斯出戰東京奧運的 24 歲短跑選手齊瑪諾斯卡雅(Krystsina Tsimanouskaya),原定參加 2 日的女子 200 公尺預賽,但她 1 日遭代表隊強制帶到東京羽田機場,要求她先行返國,結果她拒絕登機,對外求助後獲波蘭核發人道簽證,並於今天稍早搭機前往奧地利。
白俄總統魯卡申柯(Alexander Lukashenko)連任後引發爭議,導致該國一直動蕩不安。齊瑪諾斯卡雅抵達日本後,原本並無計畫逃跑,後來她因不認同教練所選擇的接力賽團隊,並在社群媒體分享看法,因而成為異議人士。而在白俄羅斯,發表異議者可能遭受生命威脅。
多數叛逃的運動員都認為,奧運讓他們有機會逃離國內專制政權,在冷戰高峰期尤其如此。
1972 年慕尼黑奧運後,超過 100 名運動員留在西德尋求庇護。他們有各種原因想要離開家鄉,包括政治意識形態、對和平生活的盼望,也有人僅是希望充分發揮自己身為運動員的真正價值。
對部分運動員來說,到美國生活也有巨大吸引力。1996 年的亞特蘭大奧運中,伊拉克掌旗官阿邁德(Raed Ahmed)參加舉重比賽後暗中離開選手村,只因他想逃離海珊政權。
原籍古巴、先後效力美國職棒大聯盟坦帕灣光芒(Tampa Bay Rays)、科羅拉多洛磯(Colorado Rockies )和波士頓紅襪(Boston Red Sox)的投手阿羅霍(Rolando Arrojo),曾在1992年的巴塞隆納奧運中幫助古巴拿下金牌。他趁亞特蘭大奧運叛逃後,時任古巴領導人卡斯楚還痛罵他是「猶大」(Judas)。
推薦閱讀
為什麼這個奧運選手要上台高舉「X」?講求「表現」的奧運正在為運動員改變
【運動員退役後,會有職場第二春嗎】盤點台灣有哪些企業,讓運動員延續光榮的人生賽場
看到熱血的東奧選手,你燃起運動魂了嗎?運動要上手有撇步,諮商心理師教你怎麼選!
(本文經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場邊花絮/運動與政治衝突時刻 奧運成選手投奔新生活良機〉,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