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 NextDrive 聯齊科技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NextDrive 聯齊科技提供。)
【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因應極端氣候的夏天越來越熱,難道要充裕用電,只能想著蓋更多發電廠,讓「備轉容量」越存越多?還是應該一起來認真且負責地思考藏在「方便用電」思維下,到底你我付出了什麼隱形代價?還有,我們能不能除了用電,更能掌握智慧用電。(責任編輯:白宜君)

(圖片來源:聯齊科技提供)
歷經五月中旬兩次的全國分區限電,台電「備轉容量率」燈號一夕之間成為熱門焦點,當綠燈轉紅,緊繃的供電系統就像顆不定時炸彈,隨時都可能進入停電危機。
究竟,台灣電力系統的供給量是否足夠,或是還需要尋找新的供電來源?在討論相關能源議題之前,必須先了解「備轉容量」與「用電尖峰」的關係。
如同來不及退冰的食材,備轉容量有解嗎?
簡單來說,備轉容量指的是系統「當天」實際的供電餘裕,具即時調度的意涵。
備轉容量等同電力系統運轉時的淨尖峰能力與系統瞬時尖峰負載(瞬間值)之差額(註一),也就是實際可以發電的容量減去當天最高用電量,會扣除歲修、故障等機組的發電能力;而備轉容量率為備轉容量占瞬時尖峰負載之百分比(註二)。
「備轉容量燈號」便是根據尖峰時段的備轉率做為判斷標準,10% 顯示綠燈、供電充裕,低於 6% 進入紅燈供電警戒,供電吃緊的黃燈則介於兩者之間。
看到這裡,你可能還是有些疑惑。打個比方,以日常煮飯備料來說,媽媽每天會依據明日用餐人數,提前將冷凍的食材移至冷藏庫裡退冰,當然還會多準備一些以備不時之需,這就是備轉容量的概念。但倘若今天中餐時間舅舅一家人突然來訪、冷藏的食材用光,便可能會面臨有人吃不飽、沒得吃的窘境,畢竟僧多粥少,即便冷凍庫有備用食材,也會因為沒有提前退冰,所以無法即時料理。
回到 5 月 17 日全台停電,當時備轉容量率僅 3.84%,就好比上述食物準備不足的情況,由於天氣炎熱再加上產業景氣回升,用電需求暴增,導致台電預測尖峰負載有誤差、其他機組又來不及即時反應。
的確,我們好像面臨了缺電危機。那麼,為了提高夏季尖峰的備轉容量以因應高量需求,或許多蓋些發電廠是唯一解答?
綠燈得來不易,驚人用電尖峰背後的高額代價
你我都知道,蓋電廠需經過全方位的審慎評估,此時「效率」的概念就很重要。舉 5 月 17 日為例,當天瞬時尖峰負載為 3744.2 萬瓩,備轉率尚缺 6.16% 才能回復供電綠燈,意即需多生產 230.72 萬瓩的電力。這樣的數字代表我們至少需要 6 個興達電廠燃氣機組備而不用,才有辦法維持 10% 的備轉容量,而這將會耗費約上千億元的成本。
還沒進入夏至就有如此驚人的用電量,更何況是七、八月盛夏,台電預估尖峰負載可能突破 3900 萬瓩;然而等到秋分、天氣轉涼,電力需求隨之減少,原先因應付夏季尖峰所建造的供電機組,其保養維修也是另一筆開銷。由此可見,為了不斷攀升、一時性的用電尖峰,而去投資更多的電廠,如此「以需定供」的解決方法實在不是個有效率的投資。
電價真的便宜?電力的代價不只是電價
當然,為了獲得更多的電力不單是大筆的金錢投資而已。台灣電價為全球第四低,一度電僅 2.5 元。但是,我們付出的代價真的只有電費而已嗎?在這低廉的電價背後,又有哪些隱形成本是我們忽略的呢?
在冬天空汙季時,出門前除了看天氣穿衣服之外,要多注意「空氣品質」。台灣火力發電佔 8 成,卻會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和空氣汙染物,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常常呈現「紫爆」警戒,直接危害人體健康。
此外,在 2025 年非核家園目標下,天然氣發電須提升至 50%,擴建的桃園大潭電廠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要角。然而,中油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簡稱三接)卻引起藻礁生態保育問題,如何在環境保護與穩定供電達成和諧的平衡成為一大難題。同時,當核電退場後,核廢料的存放也將為環境與社會帶來了巨大成本。
在我們享受便宜電力的同時,電費帳單中無法呈現的是我們額外付出的健康、對環境生態的破壞、碳排放所造成的全球暖化等,若將這些外部成本全盤考量進去,電力的代價可能比你我想像中高出許多。
同島一命,聰明用電才能實現永續生活的價值
「今天用電再創新高」、「用電量再破歷史紀錄」,無疑是夏天時常出現的新聞標語。隨著台灣用電需求不斷成長,經濟部日前預估未來台灣 2021~2027 年用電需求年均成長率約 2.5%,尖峰負載年均成長約 2.3%。
綜觀以上,努力「開源」恐怕不合乎成本與經濟效益,「節流」或許是能為穩定電力盡一份力的根本方法,透過主動減少能源浪費,即時抑低尖峰用電;而在需量反應措施、智慧電網與智慧電表的建設下,亦能讓能源使用變得更有效率。
其中,智慧電表更是串聯家戶用電端和供電端的關鍵。未來如果智慧電表廣泛佈建,再結合家庭能源管理系統(Hom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HEMS),就可以更即時掌握電力的流向和使用。當我們看得到自己的用電數據時,便能培養「用電感知」﹑促使我們改變用電習慣,讓每一度電都能更有效率地被使用。在有限的資源下,從用電端開始著手節能,讓空氣更新鮮、對環境更友善,能源轉型和打造永續城市的目標需要你我一起來完成!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友!
推薦閱讀
全台大停電會再來幾次?打造虛擬電廠、強化電力調度,讓城市成為自給自足的「電力蓄洪池」
【缺電不用怕!日本橫濱有大招】橫濱市 65 所學校導入太陽能與蓄電池自發自用
【裝了它,能防火災又照顧得到老人】掌握用電大數據,保護自己又愛護地球,你要嗎?
(本文經 NextDrive 聯齊科技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NextDrive 聯齊科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