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demic-prevention-technology

政府可以善用「科技防疫」嗎?(影像來源:台南市智慧防疫系統

最近,台灣不太平靜。

先是北農群聚事件爆發,政府開始要求北農員工、承銷商、送貨員等相關人員進入之前需出示快篩陰性證明,但當承銷商或相關工作人員要去快篩站排隊時,卻又被工作人員說額滿,甚至有民眾去到現場才發現已經撤站而撲空。緊接著,又是開放疫苗殘劑預約引爆話題,各界高度懷疑是否是為特權階級大開後門以便他們插隊預約;民眾也想知道,到底要怎麼預約殘劑?去哪裡預約?

大家的眼球幾乎被「北農」和「殘劑」洗版,也充滿各種疑惑。然而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混亂的源頭,也許應該歸因於執政者沒有善用「科技防疫」,來協助解決這些惱人的問題。

疫苗預約系統如果已經做好,為什麼不開放?現在還不叫大規模嗎?

不太理解為什麼已經到了 21 世紀,號稱「科技立國」的台灣,卻沒有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疫苗施打預約系統;甚至我們也很想問,如果中央的系統已經做好,為什麼不開放使用?

中央的說法是,要等到大規模施打才開放,但是讓我們回頭來看看疫苗的施打類別順序、以及到貨量,來檢視看看現在是否已經屬於大規模。

攤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公布的疫苗施打類別及順序,從第 1 類到第 10 類,估計共有 1492.4 萬人,若同時參考內政部戶政司今年 5 月的最新統計,台灣目前總人口數是 2349.9 萬人,也就是從第 1 類到第 10 類若全數施打,疫苗覆蓋率就有 63.5% ,這樣的施打難道還不叫大規模?

或者,大家也別忘了,分母甚至要扣掉 18 歲以下不能施打疫苗的 357.7 萬人,也就是可以施打疫苗的 18 歲以上人口總共有 1992.2 萬,那這樣,第 1 類到第 10 類就占台灣可接種總人數的 74.9% ,這規模更大了吧。

如果,我們要以疫苗的到貨量來看是否屬於大規模施打,台灣目前也已經到貨 485.5 萬劑,若以 1 人 1 劑且同樣以可施打人數來計算,粗估也有 24.3%,也就是 18 歲以上人口大約每 4 到 5人就有 1 人有疫苗施打的預約需求,這樣難道還不叫「大規模」?

況且疫苗到貨是陸陸續續,我們要等到什麼時候才叫大規模呢?若有突然無法到貨的狀況,我們就永遠不啟用系統了嗎?為什麼此時還不開放系統來預約疫苗呢,是在等什麼良辰吉時呢?

我們當然也理解,可能有些年長者不會使用,但還是有其他類別的施打者有線上預約的需求呀,甚至也可以雙軌制並行不是嗎,也就是如果長者不會使用線上預約,也同樣是可以開放系統讓他們的親友幫他們線上預約;若是獨居長者,也可以從民政及社政系統來帶入人別資料,確認他們的施打身分別,再由鄰里長或社工、社福系統來協助他們線上預約。

這樣一來,不就解決預約及造冊的混亂了嗎。以及,若真的有特權插隊,在這個資訊爆炸的自媒體時代,無論是行政系統或醫療系統,都一定都有人可以揭露這些不法,名單一旦攤開,大家就都能檢視公正性。若有名單竄改或特權插隊,系統也能有 log 紀錄進行追查。再不然,我們中華民國也還有監察院可以調查呀!

學學台南市政府,善用AI智慧防疫進行人流示警

再來,北農群聚事件的確讓我們開始心生警覺。雖然一般人不會直接去到大型批發市場採購,但總是擔心這些送貨員南來北往,也會把病毒帶出來,這樣我們去到一般的菜市場,會不會有染疫風險?即便目前已經有實名制及依照身分證字號尾數分流的制度,但若去到菜市場入口處,發現裡面已經有採購人潮,是要回家下次再來?還是要硬著頭皮進去買?

我們想問,有沒有一種系統可以讓我們在家就知道菜市場或賣場有沒有人潮?

非常欣慰看到台南市政府已經推出這樣的「科技防疫」措施,主動媒合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和相關廠商,共同研發「AI智慧防疫系統」,方便民眾在家就可以透過手機或電腦,預先看到市場人流影像及紅橘綠燈的警示燈號;若菜市場真的太多人,系統除了有紅燈示警,提醒民眾暫時不要前往,現場也會有廣播示警,提醒大家戴好口罩、保持距離,減低市場工作人員及員警的疏導負擔。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個系統其實跟高速公路的車流警示系統有點像,都是透過 AI 人工智慧來進行車流或人流的影像辨識和數據計算,自動啟動系統示警如果政府可以提早思考到這些科技防疫的智慧應用,也許可以更早紓解民眾的焦慮及第一線人員的壓力。

AI智慧防疫也可以用在中大型賣場

筆者甚至幻想,如果有一天,我要去全聯買菜,只要打開全聯 PX Pay ,點選離我最近的分店,就可以知道人流多寡,依照系統建議燈號判斷是否出門前往,這樣不是很好嗎?

這些中大型賣場都已經有現成的App ,使用者也有一定的基數了,或許全聯、家樂福、好市多等公司,可以嘗試在目前 App 的使用者基礎上,改版推出這樣AI智慧防疫人流示警系統,讓民眾在出門採購前,就可以先透過 App 查詢分店人流,進一步避開採購群聚的染疫風險。

政府應該走在時代前端,以科技防疫協助第一線

對於科技防疫的重要性,前交通部長林佳龍昨(24)日也不約而同的在臉書 PO 文,說「這陣子我不斷倡議台灣要尋一條科技防疫的道路」,同時也引述美國商會的說法,指出政府及企業仍多仰賴紙本作業,顯示台灣數位轉型的不足。

後疫情時代,防疫和施打疫苗可能會變成未來每年的日常,如果我們還是一直用傳統的紙本作業,不積極思考科技防疫的各種可能,未來每一年可能還是會發生這樣的混亂。

數位轉型、科技防疫,實在刻不容緩,期待政府深思,攜手產業界一同前進!

 

推薦閱讀

【疫苗能否混打,難道要一直等國外的科學證據嗎?】開放國內做臨床試驗,建立可靠的本土數據

【立陶宛的疫苗也要來了】當一千萬劑疫苗到位,我們大規模疫苗施打網路服務的準備在哪裡?

【快篩試劑超商開賣!】但萬一快篩陽性,1922 打不通怎麼辦?

【疫苗造冊不能用「人定勝天」精神】臺灣政府數位治理上的落後,在疫情下讓接種流程是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