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部除了撒錢補助,也請幫他們找舞台,可以嗎?(圖片來源:中央社)
疫情之下,大家每日盯著電視新聞,關心新增的本土病例有多少,輪到家裡的長輩打疫苗了沒,快篩試劑到底有沒有效,出門買個菜會不會被傳染;聽到三級警戒延長到7月12日,心裡更是企盼著何時可以解封;小孩的遠距教學又要讀新的童書了,圖書館又不開放,家裡的課外讀物就快要被小孩看完,以這樣每週兩本的速度,家長也沒辦法一直線上買新的童書啊…
以上這些心聲與焦躁,似乎已經變成日復一日的例行,不得喘息。
此時才發現,我們似乎非常需要一個可以好好與自己相處的空間,一個可以沉澱下來的場域,讓自己好好的閱讀、書寫、追電視劇、看線上電影、聆聽音樂、做做伸展體操、玩玩貓狗,不想去管外面的世界是否正在雷雨爆炸轟隆或疫情翻天覆地。
藝文不重要?竟然差點被提案刪減?
我們都知道,心靈的慰藉,是非常需要藝術與文化的餵養與滋潤,卻沒想到上週傳來國民黨四名立委(葉毓蘭、鄭正鈐、李德維、林思銘)共同提案要刪減藝文團體的紓困補助預算,顯然這些立委諸公根本不知道疫情警戒之下,人民的心靈對於藝術與文化的寄望與渴求!
值得欣慰的是,該案在表演藝術聯盟等各界的抗議聲浪中,以及文化部長李永得說明藝文產業的特殊性之後,預算最終全數照列,真是峰迴路轉。
不過,我們其實更應該要思考的是,這些藝文從業人員及展演產業,需要的除了是紓困補助的及時雨之外,更需要的應該是可以讓他們發揮專長的表演舞台。
不要只會灑錢補助,要主動幫藝文產業媒合資源,找到新的出路
疫情下的藝文表演團體慘淡,建議文化部該學學高雄市政府,在符合防疫原則之下,主動安排像是大型疫苗施打站這類的表演場域給明華園天字團等藝文團體進行展演,長輩既能看得笑哈哈,也能有效舒緩民眾對於疫苗不良反應或可能猝死的焦慮,更能夠過這些有創意的表演團體,進行正確防疫的公共衛教宣導。在此就真的要給高雄市政府這個創意施政一個很大的掌聲!
此外,建議文化部也可以和教育部進行跨部會合作,找影視製作團隊協助藝文團體和出版社,進行三方媒合,錄製童書說故事或各種教學素材,上傳作為孩童在家遠距教育的多元教材。
目前已有影視從業人員共同發起「藝起說故事」,真的非常好看,也引人入勝,筆者家中不管是國小二年級的孩童,還是幼稚園的學齡前大班兒童,都看得津津有味,目不轉睛。相比之下,「童書作家講故事」也很豐富,但就如同很多科學家只會做科學研究卻不會寫科普文一樣,人還是各有專長,作家可能比較會創作,但不擅長面對鏡頭講故事,錄影技術顯然也只是手機錄製導致音訊不清楚,小孩看作家說講故事的影片反而分心;相比之下,前述的劇團演員或藝人讀童書的「藝起說故事」,就說的很好,繪本童書所做成動畫的品質搭配講故事的情節,也非常讚!
在此不禁想提出,文化部與教育部為何不設計一個好的方案來媒合各方資源,讓作家及出版社、具有表演專長的劇團工作者、以及專業的影視攝製及動畫繪製團隊,一起來做好這件事情,同時也能活絡疫情期間的藝文、出版、影視、及遠距教育產業,不是嗎?
這幾天,綠光劇團也限時線上分享他們的作品《人間條件一~六》,真得是撫慰人心!相信還有更多表演團體也有經典的舊作可以拿出來與大家分享(筆者腦中馬上就想到經典的《暗戀·桃花源》)。對於這樣的創意作法,文化部是否也能設計什麼有效的方案,鼓勵表演團體上傳舊作或在遵守防疫原則之下錄製新作,以活絡表演藝術產業呢?
在此真的要鄭重呼籲一下政府,台灣所有的出版、藝文、影視製作等產業資源,都在文化部手上,這些名單捏在手上最後只會捏死,應該要好好地思考如何拿出來利用,讓相關產業互相挹注資源、扶持成長,而不是這邊灑一點、那邊灑一點,終究無法累積成藝文產業生態鏈。
期待文化部開始用藝文產業生態鏈的角度來思考,如何在疫情期間協助藝文團體找到表演舞台,無論這個表演舞台是實體還是虛擬;以及,文化部也該開始逐步思考,如何在疫情解封之後,透過什麼有效方案或政策誘因,來鼓勵各方產業界認購展演場次,協助藝文團體進行實體展演。有了這樣的思考,才能真的協助藝文產業找到後疫情時代的產業生態鏈新出路,才不會每次一遇到疫情,就只能嗷嗷待哺,無奈被動等補助!
重點就是一句話:文化部,請不要只會編預算來灑錢補助,也請學學高雄市政府,主動出擊幫他們找舞台,可以嗎?
延伸閱讀
【疫苗能否混打,難道要一直等國外的科學證據嗎?】開放國內做臨床試驗,建立可靠的本土數據
【家長在家崩潰吶喊】遠距教學現場一片混亂,教育部快出來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