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合作夥伴 美國之音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中国AI实力加速 美国科技优势遇上最危险的时刻?〉。首圖來源:美國之音)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概念在 20 世紀中葉被提出後,科學家們開始思考人造大腦的可能性。不論是 80 年代的「專家系統」;或是幾年前擊敗圍棋世界冠軍的 Alphago。AI 透過快速的計算能力,結合完整大數據庫,以歸納推理來解決問題和做出判斷。
AI 技術涉及許多面向及各種分支,有技術上,或應用上的。但值得注意的,AI 在不同政體下的技術發展。比如,極權國家缺乏對人民隱私權的保護,能建立起龐大的數據庫,推動 AI 發展。就此, AI 的發展與道德價值間孰輕孰重,不同的社會脈絡,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責任編輯:趙子翔)

北京的一處海康威視監視攝像頭旁飄揚的中國國旗。圖片來源:美國之音。
文/許寧
中國在人工智能(AI)發展的多項指標上直逼美國優勢,有些領域甚至已經實現超越。許多分析預測,人工智能將成為改變世界總體經濟格局的全能型技術。美國人工智能國家安全委員會建議,美國每年必須新增百億美元投入,才能避免 AI 實力被中國反超。
施密特:應對中國 AI 實力趕超 美國可效仿「軍民融合」
2010 年,當美國搜索引擎巨頭谷歌因為不願配合中國當局審查要求退出中國大陸搜索市場時,時任 CEO 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可能還沒料到,中國在 10 年後會對美國在人工智能(AI)等新興科技領域構成嚴峻的全面挑戰。
施密特 2012 年對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說:「我個人認為,(中國)那樣的(審查)制度不能建立起一種現代的知識型社會……時間一長,這種體制方式是否會終結?我認為一定會。」
時過境遷,施密特最近頻頻對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的進展向美國政府發出警告。他最近在國會參議院的一次聽證會上說,美國在人工智能技術方面「比中國領先 1 到 2 年,而不是 5 年、10 年」。
去年 2 月,施密特卸下在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的所有職務;而在此之前,他就已經活躍於美國政界和軍界,先後為奧巴馬、特朗普和拜登行政當局提供科技相關的國防事務咨詢。
施密特目前是美國人工智能國家安全委員會(NSCAI)主席。這個獨立的委員會依據美國 2019 年的《國防授權法》成立,目的是「研究推進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相關技術發展所需的方法和手段,以全面解決美國的國家安全和國防需求」,並為美國總統和美國國會提供建議。
施密特本月早些時候在參加智庫胡佛研究所最新一期《太平洋世紀》(The Pacific Century)播客節目的討論中介紹了委員會最近發表的《最終報告》。他說:「中國的崛起為我們帶來了一個新的競爭對手,一個有能力的競爭對手。它以不同的價值觀所組成,以不同的方式管理一切,並依照目標有效行動。」
他說,「中國模式」就是在科技研發項目中大舉投資,美國需要效仿:「他們使用的模式被稱為軍民融合,我們知道他們正在這樣做。我們也需要這樣做。」
施密特此前在參議院聽證會上說,中國不僅拉近了與美國的差距,其威權執政方式讓中國在面部識別等 AI 技術突飛猛進,領先西方國家「好幾代」。
他還表示,由於中國缺乏隱私保護,因此能夠建立大規模的數據庫,這推動了醫療等領域的人工智能發展。
施密特說:「我們需要在不損害美國核心價值觀的情況下解決這些問題。」
斯坦福大學本月發佈的 2021 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2021 AI Index Report)顯示,在人工智能相關的專業期刊引用率的這項指標上,中國在 2020 年以 20.7% 的微弱優勢超過美國的 19.8%。
從人工智能相關的論文發表數量上,中國自 2017 年就已經超過美國,2020 年發表數量佔全球總量的 18%。
不過,美國仍然保持了 AI 學術會議論文數量的領先地位,並在學術會議論文引用率指標上以 40.1% 大幅領先於中國的 11.8%,這表明美國的人工智能研究成果的質量更勝一籌。
人工智能將成為萬用科技
美國人工智能國家安全委員會報告說,人工智能是世界範圍的的科技競爭的「支點」:「人工智能將被用來提升國家實力的各個方面,從醫療保健到食品生產,再到環境可持續性。人工智能在周邊領域和技術的成功應用將推動經濟、塑造社會,並決定哪些國家在世界上施加影響和行使權力。」
華盛頓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 (AEI) 科技與國防政策研究員科隆·科欽 (Klon Kitchen) 說,美國已經意識到,人工智能勢必成為像電能、汽車、計算機那樣對整個經濟產生深遠影響的「通用技術」。
科欽對美國之音說:「在實際應用,特別是圍繞人工智能的企業方面,中國似乎擁有絕對的優勢,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和對人工智能應用的市場需求。中國對如何獲取公共數據也幾乎沒有障礙,而公共數據是人工智能的關鍵推動因素。」
他表示:「美國理解這一點,並非常認真地對待這一挑戰。美國也明白,人工智能是所謂『通用目的技術』的最新一種,它的影響將觸及幾乎所有行業,美國在人工智能開發和應用方面的領導地位是我們國家興旺發達的先決條件。」
施密特 :美國每年需增加 AI 領域投入 400 億
施密特本月在國會眾議院的一次聽證會上說,美國未來 5 到 7 年間,每年需要增加 400 億美元的投入,專門用於軍事和非軍事領域的人工智能研發。
他領導美國人工智能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報告建議,美國需要將國防部年度預算的 3.4% 投入到科技領域,並至少撥款 80 億美元用於核心 AI 的研發。
微軟公司總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在 2 月份的參議院聽證會上提到,美國在與中國的競爭中面臨的最大競爭挑戰不是技術研發,而是中國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方面實際部署和運用的速度優勢。
他說,需要鼓勵以符合民主原則和美國價值觀的方式,讓美國的軍事部門更快、更廣泛地部署和採用新興技術,最主要的目的是確保美國在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同時也有利於加速科技在更廣層面的普及運用。
NSCAI 報告定出了美國 2025 年達到「人工智能就緒」(AI-ready)的目標,這一目標特別指向五角大樓和情報機構的 AI 系統整合。
報告說,美國國防部必須採取行動,將人工智能全面整合到關鍵功能、現有系統、演習和作戰演練中,以便在 2025 年成為一支具備人工智能能力的部隊。這要求作戰人員具備基本的數字科技素養,能夠運用那些訓練、演習和作戰中融入的人工智能數字基礎設施和軟件。情報專業人員也要具備相關的「AI 素養」。
分析:道德准則可為美國 AI 發展帶來優勢
與此同時,有越來越多的呼聲建議科技水平先進的民主國家團結匯集能力,創造管理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所必需的規範和道德准則。
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主席約翰·艾倫(John Allen)與副主席達雷爾·韋斯特(Darrell M. West)聯名撰寫的一篇文章說:「在民主國家之間進行人道主義匯總承諾,對於從道德力量的立場與中國、俄羅斯和其他獨裁國家進行談判至關重要,這些國家對 AI 未來的看法與我們的看法相差甚遠。
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的技術與國家安全項目研究員卡拉·弗雷德里克(Kara Frederick)認為,從長遠來開,基於道德準則設計的人工智能產品在未來會更具有市場吸引力。
她對美國之音說:「對於美國科技公司來說,確保商業成功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從隱私的角度出發。我稱之為隱私解決方案……如果你生產的產品對世界市場有吸引力,並且具備內建的隱私保護措施——很多人將其稱為隱私納入設計(privacy by design)——你就能讓世界相信這種設計是一種更好的方法。」
另外,美國國防部聯合人工智能中心(JAIC)主任、海軍陸戰隊中將邁克爾·格羅恩(Michael Groen)3 月 23 日表示,提高使用 AI 的道德指導原則,也能提高軍隊指揮官對使用 AI 的信心。
格羅恩還說,為了應對中國的 2025 人工智能產業規劃,五角大樓正在研制一個有關AI預算的「5 年計劃」備忘錄。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
推薦閱讀
麒麟啤酒成功用數位轉型釀新酒!日本釀酒老師傅的 20 年經驗,都藏在 AI 裡
【智慧城市正在出賣你】當路燈和垃圾桶都智慧化,「隱私權」只是一種奢望
智慧型手機將能「聞到癌症」,科學家怒嗆:狗鼻子可聞出癌症,手機不行嗎?
(本文經合作夥伴 美國之音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中国AI实力加速 美国科技优势遇上最危险的时刻?〉。首圖來源: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