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合作夥伴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Instagram祭出阻絕新政策 保護「年輕用戶」免受「邪惡大人」的侵擾〉。首圖來源:中央社,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如今像「Inatagram」等社群平台在年輕人間廣為流行,因為其便利性及普及性,也造成許多新型態犯罪問題。其中透過社群平台「誘拐兒童」事件頻傳,「Inatagram」也祭出新政策來保護未成年用戶。同時,兒童的雙親該如何拿捏「兒童隱私權」和「雙親的監督責任」間的界限?(責任編輯:趙子翔)

「Inatagram」等社群平台在年輕人間廣為流行,也造成許多新型態犯罪問題,「誘拐兒童」事件頻傳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作者/郭靚德

美國華盛頓州《謝爾頓先驅報》(Shelton Herald)17 日報導,由於近年來有越來越多未成年與青少年,無端在知名社群平台「Instagram」上受到成年人騷擾,「Inatagram」官方於是決定祭出一系列新政策,加強防堵、保護這些「年輕用戶」免受「邪惡大人」(creepy adults)的侵擾。

據悉,這些政策最快將於 3 月底開始分區上路,屆時,成年人除了將無法輕易向未關注他們的未成年用戶發送有關訊息之外;若是被官方發現,有成年人與未成年人正在進行可疑互動,官方也會進一步通過「標籤」、「探索」等功能,限制可疑人士的使用權限,阻斷他們在該平台上向更多年輕受害者「伸出魔爪」的機會。

網路誘拐兒童事件頻傳

加拿大《CTV電視網》報導,光是過去 2 年間,專門打擊兒童性虐待內容的非營利網站「Cybertip.ca」,就羅列了 305 份有關網路「誘拐兒童」的報告事件。

在這些報告之中,有 22% 的事件發生在臉書(Facebook)與「Facebook Messenger」;34% 的事件發生在 IG、Snapchat、「KIK Messenger」;9% 的事件發生在線上遊戲平台上,且有近四成的受害者涉及 13 歲以下未成年人,其中,年齡最小的受害者年僅 8 歲。

日常生活中的潛在威脅

報導指出,由於多數人對這種「網路獵手」(internet predators)常存在一種錯誤迷思,認為他們多半是因為事業失敗、寂寞孤單、或是生活不順遂,才開始產生戀童情結。但其實,這些人之中,有許多人都是處於事業頂峰期、擁有美滿家庭、受過良好教育、外表迷人且極具吸引力,「使得父母低估了這些外表看似光鮮亮麗的『網路獵手』對自家孩童的潛在性威脅」。

「Instagram」全球公共政策計畫負責人梅雷爾(Carolyn Merrell)舉例,在所有用戶訊息內容中,每 1 萬多則訊息內容,就有 5 則可能會對青少年產生潛在風險,「5 這個數字看似不多,但對青少年來說卻極具威脅性;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會需要再投入這麼多技術與資金,以加強保護青少年的主要原因。」

「此外,我們在 2019 年的調查研究中還發現,在這一年當中,至少有 20% 的兒童在網際網路中被『網路獵手』相中。……我們估計,每天可能至少有多達 50 萬名的『網路獵手』在線等待、物色獵物。」

父母應該怎麼做?

為了因應這一棘手問題,《數位性侵受害者》(digital sexual victims)一書作者夏琳(D.-G., Charlene)建議,父母應在睡前向孩子回收手機、並關閉家裡的無線網路裝置;此外,還應定期檢查或瀏覽孩子手機裡的相片庫,以確保他們沒有受到「網路獵手」的任何潛在威脅。

「切莫將『侵犯隱私』與『逃避作為父母的責任』一事混為一談。只要是任何有『提供聊天功能』的社群媒體,都有可能成為這些『網路獵手』的獵場。」

數據科技公司「Bark」員工鮑威爾(Roo Powell)總結道,儘管種種監視行為能夠作為避免孩童受傷的第一道防線,但卻不能完全阻斷他們可能受到傷害的風險,「與孩子開展周到、公開、且一致性的對話內容,才有可能有效阻絕家中出現這些『網路獵手』的機會。」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你免費看新聞,誰賺到?誰虧到?】媒體要拿回社群平台賺的錢!「澳洲和臉書吵架」始末一次看

社評:臉書與澳洲的 pk 結束了?數位平台跟內容產製者打起來,台灣要站哪一邊

【臉書放大絕】祖克柏槓上川普!臉書、IG 帳號「無限期封鎖」

更多上報好文:
法國前歐洲議員、學界巨擘杜哈梅爾 被爆同性亂倫未成年繼子

英調查:弱勢孩童易遭網路罷凌 但3C將有助自閉者突破社交障礙

每月超過五千未成年兒童跨境 美墨邊界出現人道主義危機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Instagram祭出阻絕新政策 保護「年輕用戶」免受「邪惡大人」的侵擾〉。首圖來源:中央社,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