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STORE NORSKE LEKSIKON,CC Licensed。
北約本週剛結束為期兩天的外長會議,會中發布的一份報告,明確提醒北約國家防範中國崛起;隨著德國總理梅克爾宣布不競選連任,德國過去的親中路線即將出現變化,預計未來將參與更多亞務事務。
中國官方則對北約會議結果語帶保留,釋放出願意與北約有更多對話的可能性。
「中國正向我們靠近」,北約秘書長建議將中國納入戰略文件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日前舉辦成員國外長會議,並於 2 日公布一份名為「北約 2030」(NATO 2030)的報告書。根據《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報導,此份報告不僅重申俄羅斯勢力的威脅,也警告組織提防中國崛起。
報告內容指出:「北約必須適應一個兩強崛起而更嚴峻的策略性環境,俄國和中國將更具有攻擊性。」
這份長約 60 頁,有 138 項建議的報告,提出北約應更新其「戰略概念」(Strategic Concept)。此戰略概念上一次更新是十年前,當時仍尋求與俄羅斯成為夥伴。
而由於北約的各項決議對成員國並無強制力,因此報告也建議,北約必須找到方式阻止個別國家否決政策,且需要一個「諮詢機構」來協調組織針對中國的決定。
此外,現在有北約外交官更直言,北約應將中國也納入戰略概念中。根據《路透社》(Reuters),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雖然沒有明言中國是否為對手,但他在會前仍強調,中國崛起「對安全問題造成重大挑戰」。
他說:「中國正大規模投資新型武器,從北極到非洲,它(中國)正向我們靠近。中國與我們抱持相異的價值,並試圖恐嚇其他國家。」
德國親中策略將隨梅克爾一同卸任,預計將擔歐盟亞太事務領導角色
針對歐洲國家如何防範中俄,「北約 2030」報告建議北約應與歐盟國家領袖辦理高峰會,更直接地解決人員與經費問題。不過,歐盟主導國德國在對中政策上,目前政府內部仍有分歧。
德國總理梅克爾一直以來的對中政策都採保守路線,縱使對中國人權問題持有疑慮,只要遇到經濟與產業議題,就少有對中國的批評。近來,她曾委婉暗示德國企業得拓展中國以外的市場,但以目前中國是德國第二大出口市場來看,梅克爾不會有更強硬的措舉,相關政策變動還得等到 2021 年新總理上台。
相對基民黨梅克爾的保守,隸屬社會民主黨的德國外交部長馬斯(Heiko Maas)則多次公開批評中國,除了上回以歐盟的名義批評中國阻撓捷克訪台,此次北約會議結束後,他也公開表示必須要有一份針對中國的方針。
《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報導指出,針對中國問題,馬斯強調要把握時機應對接下來十年的挑戰。他同時也表示,德國政府九月已經通過一份「印太準則」(Indo-Pacific Guidelines),將對北約改革貢獻心力,而北約目前得先解決意見分歧的情況。
他提到的這份準則,不僅提及環境變遷、經貿及文教等全球性合作,也聚焦軍事議題,尤其強調亞洲國家日益崛起的情勢。據此報告,德國雖不完全將中國視為對手,仍時刻提防亞太地區的軍事衝突,看得出德國即將取代退出歐盟的英國,擔起處理亞太事務的角色。
事實上,北約這次的會議,紐澳及日韓的代表也以視訊參與談話,德國向亞洲佈局的腳步已在向前邁步中。
王毅先一步訪歐測風向,中國有意與北約對話
面對北約及歐盟國家的變動,中國已經開始注意。先前中國外長王毅的訪歐行程,雖然看起來以失敗告終,但當時王毅並無攜帶好處與那些國家進行利益交換,可以推測此行是在測試歐盟政策風向。
這次北約發布報告當天,中國正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登陸月球,顯示了其科技及軍事實力已不容小覷。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則在 2 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強調「中國始終走和平發展道路」。華春瑩表示:「我們希望北約能以客觀、積極、開放的態度看待中國發展。」她進一步指出,「中方也願意在平等和互相尊重基礎上,與北約展開對話與合作。」
推薦閱讀
歐美重建聯盟抗中可能是幌子!歐盟友台恐隨時暫停, 27 國得先擺平內鬨
【沒浪費美國的步步算計】蔡英文在中美夾縫中早有佈局,拜登政府拋不開台灣
為了台灣悄悄開始佈局了?日本自衛隊明年 14 萬人軍演,目標就是中國武力侵犯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STORE NORSKE LEKSIKON,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