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是台灣的脊梁山脈旅遊年,同時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出不了國境的狀態下,台灣人一窩蜂湧入山徑;但你是否想過:為什麼要走進山林?

還記得日前發生的單攻畢羊縱走山難事件嗎?據內政部統計,截至 9 月空勤總隊執行「空中救難」任務多達 262 架次!內政部表示,空中救援資源為國家寶貴的資產,大家要珍惜每一次的救援、救危、救命的人力及設備,讓有限的資源用在最急迫需要的地方,以發揮最大救急效用。

據《聯合報》報導,消防署對此分析,發生山難事故族群多為自組隊伍,大多數是民眾自行網路組團或參加商業團,甚至是臨時起意揪團,成員彼此素質參差不一,也有領隊不顧團員安危、甚有遺棄案件發生。

山難事件一再發生,身為登山者的你知道如何預防嗎?高山醫學權威、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理事長王士豪日前接受《BuzzOrange報橘》專訪,他除了要告訴讀者野外救護的重要性,更直接點名山難暴增的原因就在:「大家基本功都不夠!」

高山醫學權威、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理事長王士豪日前接受《BuzzOrange報橘》專訪,對「加壓艙」計畫深入討論。圖片來源:王士豪提供。

「做任何事情前,都應要有所準備」—— 登山不是說走就走的旅行

曾自嘲是「主修爬山,副修醫學」的王士豪從大學二年級開始爬山,至今超過 20 年,談起過往在登山社的經歷,王士豪說,那時的訓練是非常扎實的,像是要先爬過郊山才能登百岳;若有需要紮營、過夜的行程,也都必須先在郊山上實作過。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們一定會結伴同行

王士豪進一步解釋,所謂的結伴是指找認識的人,不是像現在網路上揪團出發,看似結伴但其實大家根本互不認識,彼此間沒有感情,萬一出事也無法完全期待對方會伸出援手。

在網際網路發達的世代下,不論是商業登山團或網紅們,為了增加點閱率,多會選擇寫比較正向、誘人的一面;在版面受限下,鮮少有人會去著墨事前準備、可能面臨的風險等相關議題,這容易讓許多剛入門的民眾以為「他做得到,我也做得到」,看完這些影音和文章後,欠缺完善的準備就直接出發

王士豪說,很多人在看到網路上的照片、影片後,都誤以為登山就是這麼的帥氣、漂亮而已,卻忽略了困難、危險的一面。王士豪直言:「目前很少有人願意分享事先準備及過程困難的一面,讓我們(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在推廣觀念時,容易被大家誤認為是在潑冷水或倚老賣老。」

當大家忘記評估體能、行程與心態等行前準備下,一窩蜂往山上去,山難數量也就隨之增加。

其實,在 2020 年之前,每年的山難數量約為 159 件,但截至 2020 年 10 月,全台已經發生超過 300 件,登山人數快速增加不僅僅是因為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也與 2019 年政府開放山林政策有關。

「開放山林」除了將山還給人民,並實現行政院所提出的 5 大新政外,其中還有一項是責任。王士豪說:「這項責任不光是出事後承擔風險的責任,更是出發前自我準備、訓練的技能提升責任。」假設每位登山者都有做好出發前的「自我準備」,就可以減少發生事故的機率。對登山者本身而言,既然沒有山難,那就沒有後續的責任問題!

下撤、打 119!從醫師角度分享台灣 3 大高山疾病

回歸醫師本業,王士豪說若民眾真的沒有時間去了解完整的高山醫學,請一定要清楚三件事:

第一、什麼是高山症。

第二、什麼是失溫。

第三、基本的外傷處理。

王士豪說,基本上這三件事情就是台灣在高山會碰到的疾病大宗;另外,若是在淺山或郊山的話,則需要再加上蜂螫及蛇咬。

所謂的高山症是指,因為大氣壓力降低產生低血氧所引起的疾病,多因為身體適應環境的速度趕不上海拔上升的速度而致;多好發於海拔 2,500 公尺以上的地區,而海拔 2,750 公尺以上的區域更是常見。相關症狀包含:頭痛、頭暈、虛弱無力、腸胃道症狀(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

據王士豪在 2010 年發表的《高海拔醫學與生物學》資料顯示,登玉山者發生高山症的機率高達 36%,但高山症並非不能預防!像是能事前到高山旅遊或登山活動特別門診取得預防或治療高山症的藥物,或是學習高山急救利器——攜帶型加壓袋(PAC,簡稱加壓艙)的使用方法。

王士豪表示,預防或治療高山症的藥物都是醫師處方藥,一定要經過醫師診療後配藥,因為自身曾看過有人隨便服用山友給予的藥物,連問都沒有問就吞下肚,結果那個藥是錯的!王士豪無奈地說:「你到醫院拿藥都很小心,還會問醫師一大堆問題,像是有沒有副作用⋯⋯結果上山受卻因為一句『聽說吃這個有效』就吞下去了。」最後衍生許多用藥錯誤的事件。

「加壓加氧,高山安心」是加壓艙建置計畫高山病安全網的口號,圖為熱心大學生們做的募款箱。圖片來源:王士豪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另外,關於失溫,王士豪說正確的裝備基本上可以完全預防失溫,若裝備都齊了還是失溫,那就要思考是不是天候太過惡劣?要繼續前進嗎?是否要考慮緊急紮營避難了?

當我問起:「面對高山症、受傷等突發狀況時,若登山者完全沒有前面所提的準備,該怎麼辦?」王士豪醫師笑了,他說:

「若是發生嚴重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高海拔肺水腫或症狀持續加重的急性高山病)時,最快能解決狀況的方法就是立即『下撤』,然後打 119 求救;外傷的部份除了簡單的包紮、止血,也是『下撤』、打 119求救。」

從與王士豪對談中,不僅多次印證:「很多狀況真的就是要學過,才知道如何應對」也正如王士豪所說的,在山上會碰到的狀況,通常都不是臨場反應能解決的,而且很多時候「用錯方法」會讓事情變得更糟、讓疾病變得更嚴重!

「爬山從不是為了要攻頂,而是要安全回家。」為了實現高山症零死亡的目標,王士豪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們在 2013 年 12 月成立了「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Taiwan Wilderness Medical Association,TWMA),除了展開全球首例的「高山山屋普設加壓艙」計畫,更積極推廣相關的山林緊急救護教育課程。

王士豪為了實現高山症零死亡的目標圖片,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們創立了「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Taiwan Wilderness Medical Association,TWMA)。圖片來源:《BO》編輯攝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高山症有機會「零死亡」!王士豪:學會 PAC 助人也利己

如前述所提,若在山上真面臨嚴重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高海拔肺水腫或症狀持續加重的急性高山病)發作,除了服用正確的藥物,一定要做的就是「下撤」;但是若無法下撤,則可靠以下兩種方法來模擬下撤。第一是吸氧氣,但就算有醫療用的氧氣鋼瓶,吸一個小時也會耗盡;第二個則是使用加壓艙。但是一旦可以實際下撤,則還是以下撤為主。

攜帶型加壓袋(PAC,簡稱加壓艙)是長 220 公分、內徑 85 公分的長體,材質為橡膠製,使用時不需要充電,僅需用腳踩踏,便能在 15 分鐘內加壓 2 psi,等同於模擬下降高度達到 1500 公尺。談起加壓艙時,王士豪強調最重要的是它(加壓艙)可重複使用。

目前全台高山山屋,除了極接近登山口的七卡山莊外,全數都配有加壓艙,但是有硬體後,該怎麼用?王士豪說,不論是山屋管理員、國家公園的保育志工、林務局巡山員或救難隊員,現在都已經具有使用加壓艙的專業,但是台灣高山步道上,有人看管的山屋僅有六個,所以重點還是在於每位登山者是否具備相關技能。

常駐管理員的山屋:排雲山莊、檜谷山莊、向陽山屋、嘉明湖山屋、天池山莊、九九山莊。

2016 年 5 月,「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在 369 山莊設置了第一個加壓艙。圖片來源:王士豪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每年都會舉行多場的加壓艙訓練課程,不僅教授專業知識,還透過實作及情境模擬考試,來增加學員的記憶並確保學習效果,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通過實際操作及情境模擬考試後,才能拿到證書!

「很多東西真的都是要學過且親自動手操作過才能學會,不是網路上看過就會。」王士豪表示,看過後能記住 10% 就很厲害了,而且「看過」是一回事、「知道」是一回事,「學會」是一回事,真正「會做」又是另一回事。因此若有來參加協會的加壓艙訓練課程,至少會扎實地學會怎麼做。

學會加壓艙的使用不僅能保護自己,也可以保護整隊的人。不過因為協會沒有接受任何政府補助,因此加壓艙訓練課程需要收費,導致在舉辦時,居然常被誤解為「賺很大」。事實上,王士豪在專訪中特別提到:「目前的收費標準,僅打平成本!」目前協會的行政開銷都是靠企業捐款,並非來自舉辦課程的收入。舉辦這些課程勞心勞力,真的都是為了公益、為了讓大家能快樂上山,安全回家。

此外,王士豪也提到,有很多民眾會期待參加急救訓練課程能否有政府補助或企業贊助,這部分協會正在努力中,但是王士豪明白的說:「即使未來協會爭取到訓練課程的補助或贊助,除非你是低收入戶、原住民青年、原住民高山嚮導或協作、警消人員、巡山員、政府搜救隊員或有政府認證且立案許可的民間搜救隊員來參加課程,才能理直氣壯地接受政府補助或企業贊助。其他山友或是商業隊伍嚮導如果要學習課程,就是必須得自己付費。」

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的加壓艙訓練課程,需要通過實地操作及情境模擬考核後,才能取得證書。圖片來源:王士豪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台灣「高山症防護網」進入 2.0

當層出不窮的山難事件發生時,網路上總會掀起無數的討論,然而最根本的問題就在國人的山林教育不足!因此當我問起有關台灣高山症防護網的議題時,王士豪直接說,台灣「高山症防護網」目前已經有了硬體,也就是加壓艙。現在,應該要進入 2.0 階段。

所謂的「高山症防護網」2.0 是指提升每一位登山者的知識,包含是否學過相關課程,是不是真的會使用;再來就是有計劃地廣招志工,針對設置在高山上的加壓艙進行巡查、養護、測試或更換。王士豪醫生說,要讓高山症防護網 2.0 健全,必須達到「有設備、設備是好的、人知道怎麼用,且心中具備正確觀念。」

王士豪醫師因愛山而扭轉行醫生涯,投入高山醫學研究,為了將具參考價值的登山知識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在 2019 年出版了《瘋高山》一書,把「高山症零死亡」視為目標,要讓每位登山者平平安安、身體健康、安然無恙地享受高山之美!

推薦閱讀

【報橘專訪】侏羅紀時期的蕨類就在台灣!一窺讓日本人驚嘆的美麗生態:淡蘭古道

【報橘專訪】充滿血淚的八通關古道!從台灣山岳職人的角度,帶你一窺「資深山友的樂園」

別讓「向山致敬」淪為口號!山難量暴增 2 倍後,政府不得不面對的 4 問題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王士豪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