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專欄作者 時代力量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原文標題〈身心障礙者究竟能不能共好在社區?身心障礙就業網不應片斷化〉 首圖來源:pixabay,CC Licensed。)
【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章】
還記得日前媒體報導的「小聚人」火鍋店嗎?據《三立新聞》報導,「小聚人」店長大頭表示,侏儒症確實讓找工作相當困難,因此家人大多希望他們能當公務員就好,但坐辦公室卻不是他的志向,所以創業了這間火鍋店。
此新聞不僅印證了「逆境都是轉機」,更凸顯了身障人士就業上的困難,面對這特別的族群,公部門又能給予什麼幫助?一起來看。(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pixabay,CC Licensed。
文/宋國鼎(時力苗栗縣議員)
電影 #親愛的房客 裡,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我們生命中有那麼一個人,沒有他比較輕鬆,但有他才會快樂」。有一個身心障礙家人想必也是如此甜蜜又沉重的負荷。
這一次縣議會的定期會裡,社會處工作報告其中一項重點業務就是「精進身心障礙者全人服務,打造無障礙生活環境」。
身心障礙朋友的一天長什麼樣子?
我們先來看看目前苗栗縣身心障礙人口數,截至 109 年 6 月 30 止,已經達到 3 萬 4 千多人(佔全縣總人口 6% 以上)。根據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的露出資料顯示,約有 94% 身心障礙者生活在社區中。
「想像家裡如果有一個身心障礙家人,其他家人該怎麼安排生活呢?」
「身心障礙朋友們又是如何開啟生活的一天呢?」
目前縣內有「身心障礙者社區式日間服務布建計畫(簡稱據點)」:提供生活自理能力、人際、社交技巧訓練、社區適應等服務。「身心障礙者社區日間作業設施服務(簡稱:小作所)」:提供因能力不足無法進入就業職場,技能訓練機會。
讓身心障礙者能共好生活在社區中,一直是我很支持的方向。我也認同去機構化的思維、關注居住社區中身障者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這次工作報告中向社會處提出幾個問題:
一、目前據點、小作所運作情形、與經費預算:縣內共有 5 間據點、4 處小作所,一個處所挹注約 200 萬元,最高可以服務 15 名個案。
二、目前這些單位是由私部門機構承接,我也強調在公權力主體委託私人機構提供服務,更需要有相對應的行政管理機制、評鑑機制。
三、身心障礙者照顧服務辦法第 56 條明訂「社區日間作業設施服務提供單位(小作所)應訂定合理之獎勵金計算基準」,向社會處提醒必須依循訂定獎勵金制度與落實。
身心障礙者就業網光譜:「庇護工場」、「小作所」到底是什麼?
「庇護工場」:有就業意願而就業能力不足,無法進入競爭性就業市場,需長期就業支持之障礙者。主管機關為勞青處。「小作所」:無法進入庇護性就業服務場所,但能每天作業 4 小時、每週作業 20 小時之身心障礙者;主管機關為社會處。
當我向勞青處長提出關於小作所與庇護工廠的差異時,勞青處處長無法具體回覆。其實,對於身心障礙者就業能力的培訓與扶植,因為服務定位與屬性不同分屬於不同機關,但這時候也容易出現業務無法釐清、讓身心障礙者無法適才適所的狀況,這同時也大大影響了他們的就業權益。
因為進入門檻、評估標準的差異,會讓身心障礙者落在不同的服務範疇內。例如庇護工場屬於職場,定位是勞工身分、有薪資且有社會保險保障;小作所,定位則是服務使用者,須付費,雖有獎勵金機制,但是沒有社會保險保障。
當我提出:身心障礙者會進入小作所究竟是「沒有通過職業輔導評量」?還是「通過職業輔導評量,但庇護工場目前沒有合適位置」?雖然理解社會處長說的綜合因素考量;但,換句話說,在政府提供協助時,一個身心障礙者被鑑別成不同能力,但後續更全面的銜接機制是什麼仍欠缺說明。
我強調推動身心障礙者社會網應該是以光譜來檢核,而非片斷化提供。勞政、社政同時在培植身心障礙者就業能力與輔導,只是階段性有所不同,但很可惜的是,缺乏更細緻的橫向連結,也容易因為主管機關差異造成身心障礙者的生涯斷層風險。
我會持續監督局處落實日間據點、小作所、庇護工場的活絡與實際效益,減低這些身心障礙家庭的辛苦比例,才真正有可能加乘他們的快樂。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
推薦閱讀
「我是不是公司不需要的人?」──公司給身障者職缺的同時,也給了「不安定感」
(本文經專欄作者 時代力量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原文標題〈身心障礙者究竟能不能共好在社區?身心障礙就業網不應片斷化〉 首圖來源:pixabay,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