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看見不一樣的日本》,由 時報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ixabay,CC Licensed。)

【《BO》編輯檯好書推薦:《看見不一樣的日本》】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致想閱讀本書的讀者:總對日本有憧憬,美好想像嗎?藉由最了解台灣的日本記者野島剛,從社會脈絡、文化層面深入剖析等 46 個不同的觀點,來看見不一樣的日本。

先前《BuzzOrange》曾討論過「日本人熱愛中華料理」的議題,本篇文章要從日本人角度來描述,究竟日本人熱愛的中華料理,與台灣有什麼密切的關連。(選書編輯:徐子捷)

日本知名拉麵的創辦人竟來自台灣

拉麵。圖片來源:pixabay,CC Licensed。

文/野島剛

「台灣製造」的日本中華料理

日前,我拜訪了廣島縣的尾道市,是為了參加在「島波海道」(ShimanamiKaido)舉辦兩年一度的國際自行車大賽。以自行車聖地聞名的島波海道,是連結廣島縣和愛媛縣的高速公路,長達七十公里,沿途可欣賞到坐落於瀨戶內海的小島美景,相當有名。這是日本唯一封閉高速公路所進行的自行車盛事,當日也聚集了許多來自國內外的自行車愛好者,一同來共襄盛舉。

每次參加這樣的活動,我最期待的就是可以利用大會前後的自由時間,四處品嘗當地的珍饈美饌。

提到尾道的話,馳名全國的就是「尾道拉麵」了。我一抵達尾道車站,就立刻趕往站前的有名拉麵店「谷」。正好是中午十一點的開店時間,但是一走進去才發現店裡已經快客滿了,有一半的顧客都是從外地來的自行車騎士。我點了拉麵,以醬油為底的湯頭上面懸浮著豬背脂(豬的背部脂肪)。

使用豬背脂增加香氣風味,是尾道拉麵的特色之一,甚至因此在日本全國打響了知名度。口感滑順的平打麵條與醬油湯頭十分搭配,醬油的甘醇和油脂的香氣融為一體,濃郁的湯頭味道也是大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對於吃膩單純的醬油拉麵的人來說,簡直是一大福音啊!

現在去到超商,幾乎都有販售「尾道拉麵」口味的泡麵。即使在東京或大阪等都會區,也看得到不少主打尾道拉麵的店舖。提到尾道旅遊,很多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衝著尾道拉麵而來的吧!

其實,尾道拉麵的發明者是台灣人。在尾道,有一間創業於昭和二十二年(一九四七年)的中華料理店「朱華園」。來自台灣的朱阿俊是從擺拉麵攤起家的,當地人都稱為「朱桑的店」,很受歡迎。對不少市民而言,朱桑的拉麵幾乎是從小吃到大的懷念滋味。

朱桑過世之後,由與日本妻子之間生的兒子繼承衣缽。據說,他為了能夠更接近父親的味道,經常造訪台灣,體驗台灣的味道。

日本的中華料理已經和日本人的飲食生活密不可分。在日本,根據統計,中華料理店的數目僅次於和食店。

日本的「中華料理」與台灣息息相關

但是,以「中華」這個名稱來看,日本人容易與「中國」連結在一起,實際上中華料理在日本的發展進程裡面,台灣人扮演著重要角色。因為有一些從戰前就居住在日本的台灣人,在戰後也留在日本,他們成功在中華料理的世界裡獲得一席之地。

代表例子就是讓「杯麵」成為世界熱銷商品的日清食品創立者——安藤百福(吳百福),他來自嘉義朴子。NHK 晨間劇播放的《萬福》(日文為まんぷく)就是講述安藤的成功故事,有很高的收視率。還有,到大阪出差的人經常購買的伴手禮裡面,最受歡迎的「蓬萊」肉包也是來自嘉義的羅邦強創立的,他在戰後民不聊生的廢墟裡,開了一間中華料理店,也賣肉包,成了日本全國皆知的品牌。

另外,最近人氣高漲的名古屋特產「台灣拉麵」,是源自於中華料理店「味仙」。台灣人的郭明優從台南知名的擔仔麵得到靈感,將絞肉經過辣味調理後,放在拉麵上頭,研發出台灣沒有的台灣拉麵,而且成為名古屋的招牌料理。

原本是從中國大陸傳至日本的拉麵,融合了台灣的味道,經過不斷的失敗與嘗試的結果,開發出符合日本人口味的拉麵,於是這種混雜(hybrid)「日台中」三要素的美食應運而生。這些生存在日本與中國夾縫中的台灣人,確實為日本的飲食文化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我一邊吃著好美味的尾道拉麵,一邊感謝美味背後的台灣人。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

推薦閱讀

【百萬日本人想台灣了】「台灣失落症」正在日本社會擴散!台灣雞排、「魯肉飯」御飯糰在超商超熱賣

日本人到底有多愛「中華料理」?竟出現天津沒有的「天津飯」、台灣沒有的「台灣拉麵」

「房租便宜,但房價高」也是種剝削問題!日本人看台灣失衡的房價:有錢也不會在台灣投資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看見不一樣的日本》,由 時報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ixabay,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