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我們開始走到戶外,享受大自然的懷抱、開啟與萬物的連結;但你是否想過:為什麼要走進山林?

淡蘭古道中路。圖片來源:longbia_fu 攝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位在北台灣,被譽為台版「聖雅各之路」的淡蘭古道,是近期爆紅的原始步道。
「現在人不需要走古道謀生、交易,但有很大的需求是健康休閒。」—— 當《BuzzOrange 報橘》問起淡蘭古道的前世今生時,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表示,受到疫情影響,大家沒有辦法出國,就會開始回過頭來看,我們到底有什麼美景、值得探尋的資源,因此淡蘭山徑也就成為了北台灣很多人假日、休閒想去走走的地方。
淡蘭因在 2018 年加入國發會推動的國家級綠道優先計畫,目前是北台灣的第一條「長距離」步道!而說起淡蘭的特色,周聖心笑著說:「淡蘭有自然美景、人文、生活、產業和宗教信仰。」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日前接受《BuzzOrange 報橘》專訪。圖片來源:《BO》編輯攝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北台灣第一條的「長距離」步道!淺談淡蘭古道的前世今生
淡蘭古道擁有 200 多年的歷史,不僅是過去連結淡水廳(台北)與葛瑪蘭廳(宜蘭)的重要道路,更具有跨越台灣海峽和太平洋的特殊意義。此外,特殊的地形(火山、盆地、丘陵、平原)與水路交錯,更讓它交織出特別的人文歷史。
「聖雅各之路」又名「朝聖之路」,是西班牙登錄聯合國世界遺產之一。
淡蘭百年山徑總共有 41 條路線,可簡單細分成北路官道、中路民道、南路茶道;全線沿「溪」發展,除了因濕潤空氣讓古道溼滑,也增加了渡溪的需求,徒步者多會穿著雨鞋走;濕熱的環境更讓沿路生態充滿生命力,走在淡蘭的路上,可以隨意遇見現代活化石「雙扇蕨」。
雙扇蕨是從侏儸紀時代就存在的蕨類,常於淺薄岩壁成群蔓生,高濕度的生長環境,具有向陽開闊的特性,因此被有了自然界的指南針的美名。此外,雙扇蕨也視為淡蘭的代表,途經的指標上都可以看到綻放的雙扇蕨圖騰,透過它指引徒步者走向正確的道路。

在淡蘭山徑中可以遇見活化石「雙扇蕨」。圖片來源: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說起淡蘭,不能忘記的還有「土地公廟」。周聖心表示,北台灣過去因以「漢人」聚落為主,有許多的媽祖廟、土地公廟,其中又因土地公較接近庶民生活,只要有聚落的地方,就一定有土地公廟。
周聖心說,現在走在山徑上,若看見土地公廟,就代表過去這個範圍一定有聚落,像是在淡蘭古道中的泰平地區,就有多達 32 個土地公廟。
此外,淡蘭上也有不少「散居」的農家!周聖心笑著說,當越來越多人走進去時,也可以帶動在地產業,像是香菇、花生、柑橘,蜂蜜等等,這些在地產物不需經過運送,就可以送到消費者手中。

淡蘭古道因過去多「漢人聚落」,沿路可以巧遇不少土地公廟。圖片來源: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故事不是只能在課本上,而是實際用走的去感受
淡蘭古道除了台灣人愛走外,據《鏡周刊》報導,在 2015 年,台灣千里步道接待來自日本宮城縣仙台的友人時,日本人就曾讚嘆:「亞熱帶的生態真的非常美麗」。然而,除了生態,淡蘭上還有全台首條的「手作步道」:崩山坑步道。
「你看這是馬偕幾百年前走過的路,現在還存在,而且相似度極高!」在 19 世紀後期來到台灣的馬偕博士除了在淡水教導民眾公共衛生知識、幫人拔牙,更在 1873 年踏上淡蘭古道,翻山越嶺到今日的宜蘭地區行醫與傳教。
在訪談的過程,周聖心秀出照片說:「崩山坑全長六公里,因地處人煙稀少的地段而保存較完整。在新北觀旅局的認養下,我們合力花了三年時間來修築。」
手作步道除了透過「修舊、補舊」,使用在地的材料來保護還境外,也盡可能得回應當地的自然生態。像是崩山坑的路段,因前後都有聚落,在修築的過程中,也邀請了當地的居民共同參與,並且透過他們的分享,讓身為外來者的志工夥伴可以更親近土地。
正如周聖心所言:「最珍貴的東西不是外來的東西,而是那些從土地下長出來,現在還留著,能讓我們保存到下一代的東西。」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透過與政府單位、大專院校的合作,並搭配上一日志工的活動,共同來完成崩山坑步道的修築。圖片來源: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具有「傳承」意義的東西是最珍貴的,不論它是無形或有形!為了將台灣的自然資源永遠傳下去,並且推廣給更多人知道,交通部觀光局與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在 9 月 8 日舉辦公私協力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盼能向外推廣淡蘭國家級綠道。
用「百年山徑」拚台灣外交!公私協力把「淡蘭古道」推向國際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2016 年開始與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與宜蘭縣等八個單位共組淡蘭平台,透過美三個月舉行一次的會議,討論淡蘭古道的發展。這個平台不僅是跨部會的合作的代表,更讓淡蘭山徑有了「分享、共有」的概念,像是「雙扇蕨」路標的設計,就讓貫穿四個縣市的淡蘭山徑,打破空間限制融為一體。
「台灣應該沒有其他的案例是,四年過去,四個中央四個地方再加上民間,用每三個月一次,常態性的會議來共同推動的」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說,在 2018 年縣市長改選前,千里步道特別邀請了 4 個縣市首長來簽署一個協議,透過蓋政府關防的方式,讓淡蘭的計畫可以一直延續下去,真真實實的落實在市政運作的項目中。
台灣步道的資源連結是非常豐富的,像是前面所提及的人文、歷史和產業等等,這些不應該只有台灣人自己認識,更應該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好。因此,周聖心說,千里步道將在 2020 年 11 月舉辦兩年一次的亞洲步道大會,希望藉著外國人來台感受的感動來引領政府,讓政府知道「步道是可以用來拼外交的」,望加速全台步道的整備。周聖心形容:「步道就是一個台灣觀光的軟實力、文化的軟實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lWX6w—jI&feature=emb_logo
然而,飽受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所苦的此時,台灣人出不了國門,開始走進山徑。但你是否想過,在歷經大量人潮的古道,還能維持原貌?
「在大家一窩蜂走山徑的同時,我覺得大家可以思考的是『無痕山林』的概念」——周聖心說,我們當然希望有更多人去認識淡蘭,但我們同時又想:很多人去認識的時候,該如何不走上過去的惡性循環。周聖心舉例,過去在觀光發展時,政府往往因為人流增加,而開始投入大量資源,把原有的小徑變成的康莊大道,嚴重破壞了原始生態。
周聖心強調,登山者、徒步者除了要思考如何不對當地環境造成傷害,包括垃圾不落地、不過度吵雜等外;更重要的是,若已經知道此處很受歡迎,那就不要再去了。
因此,在專訪的尾聲時,周聖心由衷的希望大眾在思考未來性時,應該要想:現在要怎麼做,才不會因為我們這一代人,導致下一代人無法看到歷史。

透過公私協力,將淡蘭古道推向國際。圖片來源:《BO》編輯攝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走在炎熱的都市街頭,呼吸著參雜汗水與廢氣的空氣,這一刻,多麼希望有道任意門,能夠開啟一道通往「心」世界的路⋯⋯
推薦閱讀
【消失百年後在台灣現蹤】你不知道的台灣高山故事!來看讓蘇格蘭老爹瘋狂的植物是什麼?
【真正的「東方之珠」是台灣】地表上難得一見的高山島!台灣的高寒植物讓英國探險家驚呼連連
【網友瘋搶觀光局 2020 月曆】美到讓你尖叫!觀光局推「插畫 + 影像」月曆,用「台灣山林」圈粉你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