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專欄作者 時代力量新竹市議員廖子齊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首圖來源:pixabay。)

【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章】

蔡政府決定明年 1 月開放美豬美牛進口,輿論多認為這是主動向美方釋出善意,以利後續台美推動雙邊貿易協定(BTA)或自由貿易協定(FTA)。

此舉對台灣而言,雖然在外交與經貿上加分,但未就食安風險產業衝擊進行更細緻的溝通,恐怕讓後續可能產生的食安問題與產業升級/轉型議題更加艱困。(責任編輯:李姿萱)

圖片來源:pixabay

最近蔡英文總統宣布台灣將開放萊克多巴胺美豬進口的議題,引起在野黨和民間社會相當大的質疑和抨擊。

關於開放進口相關配套內容的缺漏,以及程序上法規命令預告期在毫無急迫性的情況下從 60 天壓縮至 7 天,甚至選擇在立法院休會期間迴避監督等問題都已經被罵過一輪了,我也不再贅述。

但我想特別提醒蔡英文政府和民進黨,別忘了雖然你們認為開放萊豬是外交和經貿上可能為台灣加分的議題,但它的本質仍必須回到食安風險與產業衝擊上進行更細緻的討論與溝通,才能減少民間社會對開放的疑慮和反對。

進口美豬帶來的風險,政府應善盡溝通責任

食品安全的風險溝通非常重要,而且好的溝通絕對不是突然丟出兩份委外的風險評估報告,要民眾在短短 7 天內讀完並給意見。或是不斷地透過媒體跟網路輿論反覆強調「要每天吃 33 片排骨吃個 5 到 10 年才會影響健康」,甚至在網路上用輿論霸凌擔憂萊豬會影響健康的人,嘲諷他們這麼關心食安為什麼不吃素,或是如果這麼關心食安,頂新怎麼還沒倒之類的酸言酸語。

其實看到執政黨選擇用這種方式溝通風險,我非常地難過且憤怒,這不但是對風險溝通這門專業的踐踏,更是對民主與台灣社會共同體的撕裂與傷害。

福島核食曾辦公聽會,保留不開放的選擇

蔡英文總統和民進黨政府可能忘記了,面對食安的風險溝通,他們在 2016 年及 2017年,都曾嘗試過用更公開透明,更大眾參與,更接受民主監督的方式來處理食安問題。怎麼今天就選擇用這麼粗暴的方式來處理呢?

2016 年底,蔡政府同樣是為了與日本的外交和貿易考量,要開放日本四個縣因為福島核災後禁止食品輸台的禁令,當時的民進黨政府同樣犯了溝通上的大忌,三天內在全台排了 10 場公聽會,不但讓民間社會感受不到政府想溝通的誠意,更給當時正在進行黨主席選舉的國民黨主席參選人議題操作的可趁之機,藉此大鬧特鬧搏版面。

但隨後行政院長林全就宣布將要以「準聽證」的規格,召開一系列開放民眾參與,跨部會部長級官員親自上陣回應民間各種質疑,同時會根據會議共識與記錄,做成對管理措施的改善並追蹤後續進度。

當時更可貴的,是林全院長承諾,如果這個會議真的無法釐清民眾的憂慮,行政院也願意保留維持不開放的選項,因此不會預設會議結論。

這一系列會議,因為國民黨及中華統一促進黨等成員惡意杯葛,甚至故意製造暴力衝突讓會開不下去,不願回到議題上理性討論,最後只開成了一場,但這場的效果溝通效果仍有成效,民間社會確實對政府的管理措施及風險評估,指出邊境管理仍待解決的問題,後續也在行政院的追蹤下有所改善。

而這次經驗其實也開啟了 2017 年初,許多場跨部會與民間團體溝通交流食安管理議題的會議,主題從農藥標準與管理、廢食用油回收到校園午餐國產食材,其實那時候的民進黨政府確實很用心在與民間溝通食安問題,也相對開放地願意接收民間的意見。

但在這次開放萊豬,我們卻完全看不到願意溝通的姿態,反而變成是狹著防疫累積的民意,趁著立院休會,在野黨積弱不振時,靠著網路輿論及媒體優勢要對任何提出異議的人攻擊撻伐,無視溝通與監督強渡關山也面不改色。

如果說現在反對力量貧弱對執政黨是天賜良機,我認為執政黨更應該藉這個機會建立風險溝通的典範,執政是一時的,好的制度典範卻會是長久的,一如我們會記得 2016 年的林全院長曾經在民意壓力那麼大的情況下,決定用準聽證規格的公聽會與民間溝通,這是個很有勇氣的選擇。

食安問題攸關對政府的信任

最後我想強調,現代社會的食安問題,大部份的根源都是民眾對政府管制能力及科學評估的不信任所致。當民眾不信任政府與科學家時,即便是科學證據做成的風險評估也完全不會被採信。

歐洲的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簡稱EFSA),很早就開始重視讓民眾及利害關係人團體能夠從前端的資訊公開、中間風險評估的科學研究如何執行,到末端源頭邊境和市場的管理措施都能夠參與進來和政府溝通,把建立信任放在最核心,讓風險溝通這件事情是從講求科學方法與證據的風險評估,到具有政治協商折衝的風險管理都能夠有外部的參與,才能夠逐漸建立起民間社會對政府在食安風險評估和管理上的信任。

其實我們的《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 4 條也有提到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措施應以風險評估為基礎,符合滿足國民享有之健康、安全食品以及知的權利、科學證據原則、事先預防原則、資訊透明原則,建構風險評估以及諮議體系。

而為了建構風險評估及諮議體系,政府得邀請食品安全、毒理與風險評估,甚至營養學、醫學、風險管理、農業、法律、人文社會領域的專家學者及民間團體組成各類諮議會,討論風險如何評估和管理。

狂牛症 BSE 以及日本受核災影響地區食品的抽樣檢驗研究都有在「#食品風險評估諮議會」中進行討論。

其實根據食安法,這次美豬美牛的兩份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如果都沒有經過「食品風險評估諮議會」的討論與認可,那它們究竟是經過專家與民間團體審議後的風險評估結論,還是僅僅是衛福部的委託研究案,我認為恐怕只能算是後者。

萊豬的開放甚至是明年一月的事情,明明還有幾個月,為何整個決策迴避討論與監督急成這樣,實在令人難以理解,但我真的認為,我們還有時間好好討論。

台灣的公共政策史上絕對不缺蠻橫硬幹的政府,但如果要建立一個風險溝通的典範,現在可能是最好的時機。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時力議員廖子齊專欄】炸山爆破聲響徹部落 40 年,完全執政的民進黨,快出來面對《礦業法》!

【時力議員廖子齊專欄】工廠排廢水很難抓?有趣的是:稽查人員查不到的元凶,鄉親們卻一清二楚

【時力議員廖子齊專欄】女騎士為閃違停「遭輾斃」!終結違停亂象得設更多「貨車裝卸專用區」

(本文經專欄作者 時代力量新竹市議員廖子齊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