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pickpik
還記得電子產品尚未盛行的年代,書包裡總是裝著幾本沈甸甸的書本,同學之間還會比誰的書包重,彷彿這些書冊的重量,就代表腦袋裡知識含量的多寡。大夥兒會集資到書店買成套的書輪流看,堪稱實體書的「黃金年代」。
然而,好光景不再,根據財政部統計,2006 年時,全台還有將近 3200 家書店,但到了今年 5 月,只剩下 2045 家,創下 30 年來新低,而其中實際有在賣書的書店可能更少。除了消費者的閱讀習慣改變,亦有書店二代不願接班的隱憂。
電子產品扭轉閱讀習慣,實體書店難經營
近十年來,隨著智慧型手機、平板的快速興起,再加上各類社群網路平台越來越普及,「書本」儼然已不是獲得知識最快的管道,相較之下,打開搜尋引擎頁面,輸入關鍵字,幾千筆的資料隨即彈出,除了可以直接獲取大量免費的資訊,過往一些暢銷書裡的相關知識、評論也可以輕易找到。
數位化的時代來臨,成了實體書店的寒冬。1989 年創立的誠品書店敦南店,亦不敵近年來雪崩式的關店潮,於今年 5 月 31 日吹熄燈號,而這還只是開端,誠品預計關閉九家實體書店,更遑論許多獨立營運的傳統書店。
據《文化部》的調查報告,有三成的實體書店月收入僅五萬。消費者的閱讀習慣改變,使得大量的書店正在消失,讓關店潮煞也煞不住。另外,收入不穩、轉型前途未明,使得多半的書店第二代不願意接手,亦成為部分實體書店退場的原因。
不過在實體書店倒閉風潮裡,仍有些人憑藉著對閱讀的熱忱成立一間間的獨立書店,如燦爛時光、三餘書店、青鳥等,設法在搖曳擺盪的前景裡,尋得一絲出路。而這些獨立書店有一個共通點,便是「倡議」,讓書店不只是書店,而是傳遞文化的載體,以書店為立基,推動各式社會議題,並採取複合經營的方式,積極開發在地化的產品與服務,再造書店的影響力。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
推薦閱讀
【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花木蘭》片尾感謝「新疆自治委員會」,迪士尼不擇手段打開中國市場
【隱形冠軍的產地:台灣】疫情在美掀起一股「啞鈴荒」!全球最大健身平台靠「台灣代工」賺飽飽
【「台灣」成捷克政壇的關鍵字】維特齊返國「持續力挺」台灣,強調不能依賴「非民主國家」!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pickpi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