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 臺灣雙語國家發展藍圖」政策希望推動各級學校強化英語教學,培育英語人才接軌國際。圖片來源:PixabayCC Licensed。

行政院在 2017 年底通過「2030 臺灣雙語國家發展藍圖」、教育部推動的「引進外籍英文教師計畫」邁入第 6 年,近來與台灣關係增溫的英國,其在台辦事處更提議要送英語教師來台助攻,不過,有了這一系列「豐富」的雙語教學資源,台灣的孩子就能順利接軌國際嗎?

住鄉下只剩學校能學英文,多聘外師不是解方

教育部這幾年積極引進外籍老師,想提升偏遠地區學校的教學資源,課程設計也傾向結合在地文化,希望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有感,例如屏東地區的教材可能會融入鮪魚季、燒王船的地方特色。

然而,學英語非常重要的一環是環境,不論教材有多麽多元,城市小孩能得到更多外語資源是不爭的事實。非都市的學生,幾乎只有課堂上才能接觸英語,回家之後,家長可能對學校教育並不是這麼了解,加上其過去可能並沒有接受良好的英語教育,不太可能真的坐下來陪小孩學習外語,更何況城鄉貧富差距不小,他們更不可能額外花錢將孩子送去課後學習。雖然之前不少縣市都會設立「英語村」試圖創造學習環境,如今卻看到「廢村」現象林立,可見這樣的「人造環境」效果並不好。

反觀城市的小孩,早在幾十年前開始就有所謂雙語學校,而有能力或能靠關係的家長,遷戶籍也好、在學區買房也好,就是想辦法要把小孩送進有雙語傳統的學校,很多都市小朋友甚至學齡前就開始學英文,一出學校,他們所居住的城市到處都能接觸外語資源、遇到用英語問路的外國人,一到寒暑假就被父母送去國外吸收洋墨水,有這些資本跟生活上的動機,想當然英文程度就算不到優秀也能有普通程度。

「跨文化溝通」比「雙語教育」更重要

關於腔調、國籍及種族的迷思,至今仍是許多家長非常在乎的事情,美國腔就是字正腔圓、印度或新加坡老師英文發音不好、非裔教師只會教髒話,以上這些刻板印象還是可以在家長群組或是學校門口聽到父母們抱怨,或許常常接觸到世界各國人士的台北人愈來愈不介意,但住在介於都市跟鄉下之間、想要孩子力爭上游的小鎮家長,從來都不放過這些批判外籍老師的機會。

如今,教育部跟英國合作招聘英國籍老師之前,已經教育過家長「英國腔」也是英文嗎?又或是大家知道其實來自新加坡的歌手林俊傑,雖然「腔調不正」但英語超流利嗎?最殘酷的事實是,身為亞裔的台灣孩子們,不會因為學了美國腔出國就不被歧視,世界上講英文的人口約有 15 億,不同地區都有不同的腔調,你只要是外來客,或多或少都會被當地人指指點點(就像有台灣人歧視移工一樣),比起學習更正的腔調,學校不是更應該加強跨文化溝通與包容力嗎?

升學制度破壞學習興致,老師、學生都疲憊

許多英語好的人都會說「我不是靠學校學英文的」,原因很簡單,就算學校使出各種有趣的教學方式,最終仍然會回歸殘酷的考試升學制度,當英文是決定未來生死的考科,要學生快樂學習、激發興趣真的很難。為了考英檢背口說答案、為了考學測背作文模板,每個學生手上都有 3 千單、4 千單,文法書一本比一本刁鑽、偏門,這種現象在台灣一代傳一代,這要學生們如何愛上學英語呢?更不要提老師們夾在政府政策與升學制度兩難之間,既要變花樣誘導學習、又得鞭策考試成績,如此對師生都將造成負面影響。

網路上可以看到有網友分享「自學日文」、「自學韓文」、「自學法語」……等各式各樣自學經驗,裡頭都可以發現能自學成功的人,都對該語言或文化有熱情,換句話說,真正的快樂學習、成功的學習,建築在與自身興趣、目標有所連結,絕不是我逼你學你就有成就感。

更何況全世界這麼多語言,國家獨尊英語真的有必要嗎?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全球破 11 億非母語人士使用英文,以後英文怎麼說我們來決定!

為什麼有口音要被嘲笑?美籍英語老師:唯一沒有口音的人,只會講一種語言

【台灣英語力落後南韓 300 字】國中小英語授課時數「平均少韓國 70 小時」,台教授舉 2 招挽救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Pixabay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