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編輯檯好書推薦:《觀臺灣第 46 期:在福爾摩沙旅行》】
最適合閱讀本書的讀者:你知道 19 世紀的台灣長什麼樣子嗎?透過探險者、研究者、女性旅行者及宣教師的生命故事,帶你看見 19 世紀福爾摩沙的身影。
15 到 17 世紀的大航海時代,歐洲各國爭相出海探索世界的樣貌,經歷了大半世紀的海上競逐後,19 世紀來到台灣的歐洲旅人,多半對「福爾摩沙」這塊土地有些認識,但當時的台灣適逢脫離 1662 年的封鎖狀態,因此仍有許多探索未知的空間。
不過當時的台灣仍是塊蠻荒之地,一不注意,小小的舉動都可能造成生命危機,來看看 19 世紀的旅人來到台灣,不可不注意的四件事!(選書編輯:盧亞蘭、李姿萱)
文 / 《觀‧臺灣》編輯部
來到福爾摩沙只是第一步,踏上這座小島後,還有數不盡的挑戰⋯⋯小心!一個不注意,你的一舉一動可會變成生存危機。究竟,對 19 世紀的西方旅人來說,什麼是他們旅行臺島的困境?
警告一:當地人的各式攻擊,可能讓你喪失性命
如果聽到「臺灣最溫暖的風景是人」,19 世紀的外國人只會送你一枚華麗的白眼。在北臺灣宣教的馬偕細數他被丟過的橘子皮與各種咒罵已算客氣,臭雞蛋、潑灑穢物或追打也很常見;甘為霖的教會因為被當地人縱火,害他差點喪命火海,信徒遭遇痛打或辱罵也是家常便飯。此外,當時臺灣周遭的海域,有不少人靠著洗劫因船難擱淺的船隻為生,而外國船員也都口耳相傳:若是遇到「生番」,即是死路一條。

圖片來源:插畫:芳因,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警告二:高溫難耐、間歇暴雨,颱風天出門則是拿生命開玩笑
福爾摩沙島炙熱的高溫、狂風暴雨與山洪,令這些大多出身溫帶的西方旅人苦不堪言。在這些惡劣天候中,宛如末日審判的颱風大概是旅人心中最難打的副本。馬偕曾有過一次終身難忘的經歷:那時,他正在狹窄濕滑的木板橋上摸索渡河,孰知突如其來的大風,讓他瞬間倒栽蔥地栽進爛泥。「後來我到底如何爬上濕滑的河岸、穿過風雨中蕩漾的竹子,循著狹窄彎曲的小路走出來,我也不知道。」

圖片來源:插畫:芳因,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警告三:請小心這「覆蓋在美麗島上最黑暗的雲」
對遠道而來的外國旅人而言,水土不服與疾病是對他們生命健康的一大威脅。不論短駐或久留,來到福爾摩沙的外國人往往因瘧疾、熱病、霍亂、傷寒等各式疫病倒下,乃至送命。舉凡來臺從事軍事行動的日軍及法軍,疾病帶來的死亡人數遠遠高於戰鬥所致的傷亡;而宣教師如馬偕、甘為霖和李庥等人,也皆苦於瘧疾的反覆發作,馬偕因而發出「覆蓋在我們美麗島上最黑暗的雲」之嘆。

圖片來源:插畫:芳因,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警告四:如果你還沒準備好和蚊子、跳蚤及蒼蠅共睡一床⋯⋯
臺灣狹小、潮濕、不潔的房舍及街廓,對歐美旅人來說亦是巨大衝擊。即便是馬偕口中「最好的客棧」也非常窄小,僅有幾張由木條與磚塊組成的木板床,上面墊著一張使用多年的骯髒草席,沒有窗戶或通風口;加上地板陰濕、牆壁發霉,「小生物」到處爬行。而行經基隆的李仙得也指出,沒有排水溝的村莊到處都是污穢物及積水,遮蔽街道的屋簷雖然能防日曬,但也阻礙了空氣流通,「空氣不潔到令人實在難以想像」。

圖片來源:插畫:芳因,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
推薦閱讀
【台灣夾娃娃機的「夾客」都是 8+9?】用 10 元硬幣換下班後的爽,連經濟學專家也瘋狂!
你來自哪裡?聽你念「柑仔蜜」還是「tomato」丟災!3 個台語詞帶你猜出身地
【想在鄉下生活,又怕沒工作?】日本偏遠小鎮告訴你吸引人口回流的秘密!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觀臺灣第46期:在福爾摩沙旅行》,由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