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編輯檯好書推薦:《地味手帖 NO.00 流動生活》】

最適合閱讀本書的讀者: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顧飽肚子和追求理想,一定是二元分立嗎?其實生活的方式從來就不只現有的樣板,而是可以由自己創造!

你曾因為「說話」被問過是南部人還是北部人嗎?雖然台灣腹地小,但隔了一個縣市,講話的用詞和腔調可能就完全不同。

也許你從小到大都講「柑仔蜜」,來到台北打拼才發現大家都說「tomato」,就讓作者帶你來玩味一下從每個人的出身地發展出來的台語腔口吧!(選書編輯:李姿萱)

文 / 鄭順聰

在台灣走南闖北,我慣用台語來溝通(遇到其他族群更要尊重),尤其是吃小吃、逛菜市場、搭計程車時,用台語交談,除顯親切,更能採集到「前所未有」的詞彙和語句。

藉此,我磨練出台語腔口的「鑑識功能」,進一步可推知對方的出身(加姓氏綜合判斷)。準確度當然有誤差,但這樣據語言來辨識身份之手法,直如福爾摩斯探案,更像卡通柯南般精彩刺激。

任何的探查,即便如包青天明審辦案,都有基本的工具與方法。

我這語言偵探,在此貢獻簡單又便利的撇步(phiat-pōo),從台灣日常的食物說法,開始辦案!

台語鑑識的第一步:柑仔蜜還是tomato

家鄉嘉義市的噴水池旁,不只火雞肉飯著名,還有家冰果室,專賣各式果汁……不過,我們這些在地的內行食客,都會點番茄切盤——擺設極簡如花朵般盛開,沾的是醬油喔!混合薑末與香草粉,酸酸甜甜鹹鹹,是北回歸線以南的清涼聖品。

每落座,來點餐,當然是說台語:一盤柑仔蜜(kam-á-bit)

聞得此言,老闆即俐落挑出番茄,執刀細心來切,如此日常。但我若說:一盤thoo33 ma55 tooh3(tomato),老闆心頭大概有數,此非在地人,大概是北部來的。

用番茄之台語說法來斷定南北,是台語鑑識的第一招撇步,準確性很高,甚至會被「識破身份」。

某次我到基隆某家著名燒賣店嚐鮮,看到店員阿桑忙進忙出,且蹲在我身旁,要調製雨都著名的「甜辣醬」。只見她將清醬油、膏醬油、辣椒醬攪拌混合,竟還多了一樣,讓我不禁脫口而出:「有摻柑仔蜜醬喔!」

踞伏的阿桑隨即轉身瞧我,點破身份:「你下港來的喔!」

原來,阿桑是台南白河人,北上雨都工作數十年,早習慣了基隆人說 tomato,是英文轉日文再化作台語的音譯。而下港的「柑仔蜜」採意譯,因這外來的洋物宛似柑仔(橘子),有蜜那般的甜美味道,就此命名。

但有些地方喚臭柿仔(tshàu-khī-á),顧名思義就是長得像柿子,卻有獨特的怪味,是從反面來立論的。

圖片來源:插畫Hui ,裏路出版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辨別的出「香腸」,才是更高深的語言專家

基本上,柑仔蜜多在中南部說,tomato流行於北部,將台灣切盤對半。以此基礎,我這位鑑識專家,要來做更為細膩的漸層分析。

以往演講時屢試不爽,以台語做主題,必定現場民調,問在場的學生與民眾:你們怎麼叫「香腸」?

基本上,苗栗以北到大台北地區,都說灌腸(kuàn-tshiâng),中南部皆稱「煙腸」。

然而,「腸」的發音,在嘉義地區發生了裂解。

大台中地區多說煙腸(tshiâng),一直往南到嘉義,就有人說煙腸(tshiân)了,韻母iâng音變為iân。此非一條線的截然區分,嘉義、台南是混雜交錯的,基本上到了高雄、屏東,全部是煙腸(tshiân)的天下。

我滋滋有味分析著,貼在臉書得意的分享,卻有位臉友幽幽留言說:「我們宜蘭人都說燒腸(sio-tshiân/tshiâng)。」

啥貨!宜蘭果然是自成一格的平原,不只是風景氣候人文,連用詞就tsìn無仝!

圖片來源:插畫Hui ,裏路出版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愛玉為台灣獨一無二美食,更可看出地域差異

香腸油香肉彈,深入台灣大街小巷,可劃分台灣南北,甚至揪出宜蘭人來。然而,香腸畢竟是外來物,不似愛玉,全世界只有台灣人洗來做晶瑩涼品,乃福爾摩沙獨一無二的美味,更是可以發掘市鎮地域的獨特語詞。

基本上,愛玉(ài-giok)與華語共通,全台都有人說。用詞也有南北之分,北部大多說薁蕘(ò-giô),南部則歧異混雜,子仔(tsí-á)、草子仔(tsháu-tsí-á)、草仔子(tsháu-á-tsí)等等,各地不同。

某次到台南演講,我特別舉出偏拋(phian-phau)此詞,是我新竹朋友提供的(推測來自客語)。沒想到,真有人舉手,雖在台南教書,可是正統的風城人。

這些食物的異稱,是腔調與出身地的鑑識利器,也是談天說地激盪話題的最佳食材。

最後最後,若你面前的這個人,將愛玉稱為角水(kak-tsuí)……哇!這有神明保佑,你面前的這位朋友,來自北港,媽祖的故鄉。

圖片來源:插畫Hui ,裏路出版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鑑識功能,人神皆可,台語的腔調,充滿了神力。

推薦閱讀

全球破 11 億非母語人士使用英文,以後英文怎麼說我們來決定!

【殘破不堪的「美國夢」】年收入超過 10 萬美元的美國人,依然擔心有天會流落街頭

【想在鄉下生活,又怕沒工作?】日本偏遠小鎮告訴你吸引人口回流的秘密!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地味手帖NO.00 流動生活:實現二地居住、自創工作的新可能》,由 裏路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裏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