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前總統李登輝 30 日晚間 7 時 24 分病逝於台北榮總,各界紛紛表示哀悼與緬懷。李登輝的一生都奉獻給台灣社會,但世人對他的評價卻褒貶不一。

本文章指出,李登輝走過日本時代、加入過共產黨和國民黨,這些情況逼著他必須隱忍、謹慎,才能更高遠的目標,更解釋了為什麼他支持過連戰、陳水扁、馬英九甚至蔡英文,如此多不同立場的人物。推動歷史前進,就是需要像李登輝這樣能夠運籌帷幄「妥善結盟」的關鍵角色。(責任編輯:梁雁)

前總統李登輝 30 日晚間 7 時 24 分病逝於台北榮總,享耆壽 98 歲。圖片來源:(上報)陳愷巨攝影。

文 / 上報主筆室

六年前,李登輝陸續接受了多家媒體的專訪,不約而同地談到他初任總統時的險惡過程與心境。李登輝回憶,他當時沒有派系,沒有力量,也沒有軍隊支持,什麼都沒有,什麼事都不能做,他只能一步一步來,一圈一圈地往前進。

當時野百合學運的學生要求「廢除臨時條款」,李登輝說,雖然他是總統,但做起來其實非常困難,於是他繞了一條路,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國家統一委員會不是要統一,因為裡頭有統一條件,不可能統一。國統會的目的是要讓那些國民黨的老人們不要反攻大陸,因為那時反攻大陸的目的就是要控制台灣,讓這些人放棄反攻大陸,台灣就有辦法維持安定。

但讓國民大會決議廢止臨時條款,還得處理萬年不退的老國代;只是,光是口頭勸說,沒人要退,成效不彰,「我只好轉換方針,用高額的退休金來換取他們的退休。」「國民大會代表起碼還有六百多人,每一戶我都去走、去拜託。」如何完成這艱困的任務,李登輝回憶道:

第一項是,你要謙卑,對這些老先生,頭要低一點(姿態要低一點)。蔣經國總統過世了,十三天要埋(下葬),我每早都去禮堂跟他行禮。這就是表示,不會有太大的改變,有那個意思。

第二項的問題本身就是說你自己要冷淡、冷靜,要如何一步步來處理。

再來就是忍耐。你被人修理被人罵,像你剛剛說的那樣,也是得忍耐,不要說一下子就發脾氣。

「發脾氣,這樣子沒辦法有幫助嘛對不對。所以那時我就開始說:「我是『不是我的我』。」沒有李登輝自己,就是為了台灣

沒有李登輝自己,就是為了台灣

「我不是我的我」貫穿李登輝的生命哲學與從政哲學,意味他不斷學習,能忍人所不能忍,在「我」之外,他一直有著更高遠的目標與價值。於是,外界就會看到,李登輝 1994 年接受日本名作家司馬遼太郎時,暢談台灣人「場所的悲哀」,「到目前為止,掌握臺灣權力的,全都是外來政權。最近我能心平氣和地說就算是國民黨也是外來政權。只是來統治臺灣人的一個黨,所以必須成為臺灣人的國民黨。」但隔一年的中華民國國慶日,他說:「四十多年來我們之所以奮鬥不懈,就是要爲將來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立下可供遵循的典範。」接見美國議員時甚至表示:「台獨只會斷送國家的大好前途,犧牲社會的安定繁榮,這是不可能,也不應該的。」

又例如,他在 1990 年任命軍事強人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幾乎與當時在野黨與自由派學界媒體決裂。事後,他談起這段過程盡是得意,「我瞭解中國人,你就給他做官,一直給他升他就高興,但是高興過後,他事情就發生,發生他就下台,下台就沒了。」

他一直自稱是從「蔣經國學校」畢業,那張在蔣經國身旁正襟危坐一半椅子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不過,國民黨在他手上第一次交出政權,他也被普遍認為是裂解國民黨政權的「元兇」。而為了對抗國民黨內的保守勢力,他大量啟用國民黨地方派系進入中央,不但藉此鬥爭非主流的外省權貴,甚至還能騰出餘裕對抗當時風起雲湧的黨外與民進黨勢力,但也因此被稱之為「黑金教父」。

在「我不是我的我」背後,李登輝其實仍是個精密計算的現實主義者。2000 年三足鼎立的總統大選裡,他是毫無疑問地支持連戰,因為他認為只要自己仍是國民黨主席,將以黨領政,左右連戰的施政方向。而在敗選當年與連戰決裂後,他只能在 2004 年選擇陳水扁,發動「牽手護台灣」送扁連任。2006 年後他又開始對扁失望,反倒與馬英九過從甚密,數次為馬當時的兩岸政策掛保證,昔日李登輝的重要幕僚賴幸媛甚至出任馬英九的陸委會主委,一直到馬英九任總統後「化獨漸統」的企圖心逐漸明朗,李馬雙方才終於分道揚鑣。

「場所的悲哀」讓年輕的李登輝想當日本人,卻做不成日本人;「場所的悲哀」也讓中年的李登輝想當中國人,卻始終無法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種「悲哀」養成李登輝內斂、謹慎、忍耐的性格,他成為一個兼具現實主義戰略觀,以及「我不是我的我」人生哲學的信徒。

李登輝:台灣的困境,來自中華民國這個名字

儘管一度有許多的周折與矛盾,但從 1994 年他接受司馬遼太郎訪問時提出「場所的悲哀」開始;到 1999 年 7 月,他接受德國之聲錄影專訪的時候,明確地以總統身份提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再到 2000 年卸任後與日本學者中嶋嶺雄合著的《亞洲的智略》提出中華民國第二共和的看法。李登輝精準地預告並掌握多數台灣民意趨向。李登輝後來說道:「中華民國只是國號,不是國家,我做了 12 年的總統,最了解台灣困境,就是來自中華民國這個名字。過去的歷史,『被欺負就被欺負了』,我們無法改變,但未來國家的名字必須由這塊土地人民自己選擇。」這段話所說的,不就是台灣現在所面臨最大的難題?

台灣的民主是無數人犧牲自己的生命與青春所共同達成,美國《時代雜誌》稱李登輝是「民主先生」,許多人認為李登輝是「民主之父」,其實是過譽了!但李登輝毫無疑問是一個能夠設定議題、妥善結盟,在多重矛盾裡穩步前進的務實宏觀戰略者;他始終在自己的位置上主動掌握自己命運,進而推動歷史的前進,他也無疑是推動台灣民主轉型過程裡,最重要的總統。

推薦閱讀

蔣經國提拔他,卻被李登輝鬥倒!台灣青年在國民黨政策下含淚下台

【網友因六四發現阿輝伯是真國父】曾被當國民黨「傀儡」,李登輝帶台灣走上民主之路

【在台獨教父前,他是台灣和牛教父】94 歲農經博士李登輝,生技培育台灣和牛成功!

(本文經合作夥伴上報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社評:「不是李登輝的李登輝」完成台灣民主轉型〉。首圖來源:CC Licensed。)

更多上報好文請看:
蓬佩奧發表聲明哀悼李登輝:作為第一位民選總統 他結束台灣的專制統治
《日經》以「台灣民主之父」哀悼李登輝:他提高台灣國際地位、奪外省人權
李登輝「真正」的歷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