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編輯檯好書推薦:《地味手帖NO.00 流動生活》】
最適合閱讀本書的讀者: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顧飽肚子和追求理想,一定是二元分立嗎?其實生活的方式從來就不只現有的樣板,而是可以由自己創造!
>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由於都市的就業、就學機會較佳,各方面軟硬體、公共服務又完善,因此許多年輕人選擇到大城市打拼,造成鄉村人口外流,城鄉差距漸漸拉大。
不過,鄉村真的完全沒有優勢?「創造就業機會」是鄉村創造人口回流的唯一選擇嗎?其實兼顧城市的便利和鄉村的休閒並不是不可能,生活的樣貌遠比你想像的更多元,來看看日本神山町的做法吧!(選書編輯:李姿萱)
文 / 陳玠廷
城鄉間人口的移動以及不均的發展,是一個舉世皆然的現象。如果把時間回推半個世紀,當時大量的人口由農村往都市移動,並不純然只是一個物理空間的移動現象,當中也蘊含了對於改善生活條件之階級流動、社會流動的渴盼。因此,在許多討論地方創生的場合中,我總習慣播放林強的〈 向前行 〉與林生祥的〈 風神125 〉作為開場,透過音樂的敘事感受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社會大眾對於都市是一個好的生活環境、能夠出人頭地的嚮往,以及隨之而來對於留在農村、回到農村的排斥。
但所謂「好」、「有品質」的生活指的是什麼呢?客觀而言,相較於農村,都市無疑地有著較佳就業、就學、就醫的便利性,在各種軟硬體公共服務的表現上亦較完善;然而我們也同樣可以在親身經驗與媒體報導中,看到農村生活漸漸成為當代少部分年輕人思索未來的一個選項,而且在心態上也不若〈風神125〉般訴諸悲情。儘管如此,曾經在與各地返鄉青年聊天的場合,聽到他們半開玩笑地說:
「剛回來的時候,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朋友……」
「在這裡,我們如果想跟朋友聊天、討論事情,要找個適合聚會的空間都很困難!」「我雖然喜歡鄉下的生活,但還是會想要唱歌、看電影啊,但就要開車到附近的某某市區才行。」
「我兒子現在還沒上學,等到他要上高中時可能就會面臨搬回都市的壓力了!」
也因此,當地方創生做為一個以人口戰略為訴求的國家型政策,創造在地就業機會只是讓人有機會留下來的其中一個因素,若無法具體回應前述主觀、心理層面的擔憂,將與過去關於「如何促進返鄉」的思考途徑並無二致,從結果來看也不容易在短時間內改變城鄉人口結構「生不如死、入不敷出」的現況。然而,在日本關於「關係人口」的討論裡,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性:兩地間往返的流動。
善用鄉村優勢,打造比都市更有韌性的地方
關係人口的討論基礎,在於務實地接受城鄉間的人口移動有其結構性的限制,所以難以期待返鄉、定居能夠有一蹴而就的效益。進一步,透過「與地方情感」、「涉入地方事務程度」兩面向的分析,清楚了解與地方相關的人有哪些類別,並依據不同的屬性規劃行動策略。
透過關係人口的分析將人口流動做為維持地方發展系統運作的核心,為了兼顧生計與生活的考量來促進地方人口的社會成長,日本四國德島縣神山町跳脫了要「創造就業機會」的窠臼。
嚮往神山町的生活環境卻找不到在地的就業機會?那就想辦法讓已經有工作的人移居到這裡吧!在地的產業容納不了這麼多的人流?那就讓那些不必然需要仰賴地方資源就可以運作的產業進駐啊!神山町具體的做法包括善用 ICT (資訊及通訊科技)技術,提供多元的工作環境,甚至是鼓勵總部位於都會區的公司行號在這些地方設置分部,建立員工輪調分區辦公的機制。

神山町想辦法在傳統農村聚落環境,打造符合現代氛圍的工作環境。圖片來源:裏路出版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英國新堡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鄉村社會學者馬克‧沙克史密斯(Mark Shucksmith)認為,當代的鄉村具有許多吸引人的特質,比方說:社會包容性高,房價、生活成本較低,只要公共建設、數位基礎建設能夠符合居住者的期待,鄉村會是一個比都市更具有韌性的地方,能夠迅速地適應、回應外部的變化。
其所謂的韌性,意即鄉村地區較具有保留、兼容過去傳統價值以及創新變革的能力。在這樣的討論下,若能善用鄉村的優勢,創造移居或往返於城鄉的人口流動,是未來鄉村發展的重要動力。
城鄉發展不是二元對立,往返流動成選項
台灣的客觀條件相較於日本,更具有以兩地往返作為移居替代選項的優勢,包括城鄉間的物理距離較短、網路寬頻涵蓋率高、多數都市居民有著來自農村的家族背景等等。因此,無論是透過第二故鄉的方式,增加都市民眾在農村中生活的頻率;或是透過通勤的方式,每日往返於城(工作)鄉(居住)二地,乃至於如神山町的作法,鼓勵嚮往鄉村生活又沒有工作場域限制的人遷移至遠離塵囂的鄉村,都是可能的思考模式。
時代的變遷,改變了我們對時空概念的理解,過去二元對立的城鄉發展態度也變得模糊。過去被視為實踐夢想的都市,以及被安排扮演社會安全瓣、那個「人回來,家中就是多一副碗筷」的農村,都已不必然存在絕對的界線。

日久他鄉是故鄉,透過關係人口找到每個人留在地方的角色。圖片來源:裏路出版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然而,以頻繁的城鄉往返作為促進鄉村發展的人口流動策略,需要交通便捷的改善與提升作為配套。交通不僅影響了外地人口親近農村的便利性,對有意長期生活於在地的人而言,也是改善就業、就學與就醫條件的重要途徑。

>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推薦閱讀
全球破 11 億非母語人士使用英文,以後英文怎麼說我們來決定!
【殘破不堪的「美國夢」】年收入超過 10 萬美元的美國人,依然擔心有天會流落街頭
組一支全球間諜「工蜂」隊!中共對西藏的「忌憚」,遠超過你我想像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地味手帖NO.00 流動生活:實現二地居住、自創工作的新可能》,由 裏路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裏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