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台灣政府的勞工退休金,你有信心嗎?根據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台灣人民的退休金來源有三:第一層是社會保險,譬如國民年金、軍公教保險等;第二層為職業退休金,為從雇主或受雇者共同提撥,第三層為退休理財,依個人需求自行投資等。

根據今年最新的退休生態指標來看,台灣民眾退休信心指數不及格,而且退休財源中的「自己儲蓄所得」,首度擠下「第一層社會保險」。顯示台灣民眾對政府的退休金源越來越不信任。(責任編輯:連柏翰)

新研究發現台灣民眾的退休信心指數不及格。圖為前副總統陳建仁參訪「基隆第一老人日照中心」

新研究發現台灣民眾的退休信心指數不及格。圖為前副總統陳建仁參訪「基隆第一老人日照中心」,圖片來源:wiki

「2020 台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調查顯示,台灣民眾對退休信心不足;同時,退休準備有明顯年輕化趨勢,對比 2016 年調查,退休準備年齡由 43.29 歲大幅提早至 37.87 歲。

台灣民眾退休信心不及格

政治大學商學院風險與保險研究中心與台灣人壽今天共同發布「2020 台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調查顯示,三大指標中,台灣民眾對於退休信心指數落在 55 分,呈現不及格,退休充裕指數勉強及格、落在 67 分,但退休生活滿意指數落在 81 分。

《BO》編按:據鉅亨網報導,退休信心指數包含:政府退休金制度信心分數、長照保障信心分數以及健康保障信心分數

調查指出,這顯示民眾對未來退休財源充滿不確定感,尤其在退休信心指數中,民眾對政府退休金制度的信心分數僅 50 分,扭轉過去民眾退休依靠政府社會保險的印象,其中又以 40 多歲者不信度最高,轉向以實際行動靠自己儲蓄成為收入來源第一

民眾感到退休不能靠政府,要靠自己

在個人退休金財源方面,「自己儲蓄所得」今年首度擠下「第一層社會保險」,退休靠自己的信念更加深化,民眾每月願意為退休準備投入的平均金額為 1 萬 5086 元,較去年調查的 8685 元大增了 6401 元,成長超過 7 成,意識到要靠自己才能擁有理想的退休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調查發現,退休準備有明顯年輕化趨勢,民眾退休準備年齡從 2016 年調查的 43.29 歲,大幅提早到 37.87 歲;4 年前民眾認為退休準備時間需要 15 年,今年則延長至 21 年;而在未退休的受訪者中,更有 38.89% 認為應該在 30 歲至 39 歲就開始規劃,充分顯現年輕世代面對未來的危機意識增加。

進一步交叉分析發現,30 世代、女性、勞工職業以及年薪位於 50 萬至 100 萬元等族群最關注且擔憂自己的退休準備是否足夠。

至於退休規劃工具,調查顯示,今年股票與債券成為近 6 成受訪者的優先選擇,其次為定期存款與保險,對比去年受訪者最多選擇定期存款,其次為股票與債券、保險,可看出民眾對退休規劃的心態與工具都比過去稍更積極。

政大金融系教授楊曉文表示,年初時市場降息、銀行定存利率調降至 1% 以下、利息縮水,儲蓄險保單利率調降、類定存商品減少,股市雖一度因疫情而大跌但之後持續回升,這些都影響民眾退休準備工具選擇,不少人萌生透過股市等方式理財比在銀行存放好的心態,但不可諱言的是大多人的觀念與作為還是以「保本」為主。

推薦閱讀

【謝志誠專欄】務農者終於有退休金了!《農民退休儲金條例》讓農民多一份保障

【退休後的「特務」去了哪】情蒐、影響輿情樣樣來,威權政府幫兇竟被列為「最具影響力的台企領袖」之一

【台灣退休金不畏世界經濟動盪】勞動基金破紀錄大賺 4735 億!每位勞工拿 2.2 萬紅包前,須先符 3 條件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高齡生態調查:退休準備年齡提早至37歲〉。首圖來源: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