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章】
振興券的使用即將上路,企業行號對此推出「花式促銷方案」,民眾話題也圍繞「該怎麼花這份優惠」。
然而,甚少人在開心花錢的同時,能思考背後的隱憂。本文作者為政大地政系博士,長年提倡住宅市場合理化及永續開發。作者帶大家從生活中搭火車、搭高鐵的經驗,一起瞭解到底在開心領振興卷的同時,政府及社會運作上,要多承擔什麼?而這份「負擔」,在執政者的任期過後,未來也該由全民共同監督。(責任編輯:盧亞蘭)

圖為台北金南郵局三倍券發放作業實地演練。圖片來源: 中央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文/章定煊
最近發生了兩件事讓我感觸良多。
最近回南部的時候,我決定不坐高鐵,改坐普悠瑪號,票價只有高鐵的 55 %。時間上,高鐵會坐到一個四處無人的場站,還得改搭接駁車,台鐵直接到市中心,所以兩者的時間差僅有 20 分鐘。在台鐵票價只有高鐵的 55 %之下,我就決定以後都改搭普悠瑪。
前幾天在一個餐局上,遇到台鐵的長官,想說拍一下馬屁也好,盛讚台鐵實在又便宜又方便,只是普悠瑪一天只有一班,如果有上下午各一班多好。沒想到長官一臉不悅回說,你知不知道台鐵開一班就是虧一班。台鐵長官然後再補上一句,高鐵環島一周好不好。看樣子長官不悅了,馬屁拍到馬腿上了。下次還是躲在家玩世紀帝國決定版好了。
今天台鐵的困境何在?如果照分工規劃,高鐵是負責區域間運輸,也就是北部區域、中部區域、南部區域各設一站,然後市間運輸由台鐵負責,那高鐵的速度也快了,台鐵的運量也足夠。因為今天高鐵廣設場站,台鐵的角色只剩下通勤,台鐵的運量當然嚴重不足,運能閒置的情況嚴重。鐵路的設備均為專屬,成本大部分為固定成本,成本不能隨運量下降而下降,自然造成嚴重虧損。不僅如此,台鐵連通勤的角色,都逐漸被捷運取代,接下來的狀況堪慮。現在的結果是高鐵又貴又跑不快,台鐵大幅虧損又班次無法增加。
高鐵增設場站難以收回大幅投資,跟台鐵虧損最後誰來承擔,最後還不是國家來承擔。國家沒錢,就得舉債,最後誰來還?即使節省的時間少得可憐,成本非常巨大,場站所在縣市地方政府跟選民會放棄爭取嗎?不會的!因為對地方政府也好,對選民也好,這些都是「免費」的,沒有的話就是二等公民。所以不管用不得到,「免費」的不拿白不拿,台北有的通通都要有。高鐵環島不夠,應該跨海到澎湖,再延伸到金馬。反正都是「免費」的。
爽花振興卷的同時,認知到這份「小確幸」是怎麼組成的?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在社群跟政論節目上,經常攻擊政府的振興券民眾消費 1000 政府給 3000 的作法,攻擊點就是「太少」、「麻煩」、「小氣」。看附件新聞就知道,政府大多數的紓困金來源,都是「舉債」。對政府而言,這部分的舉債不像紓困融資可以收回,或是部分交通建設有自償性。一人 2000 元,即使只發 1000 萬人,就是 200 億。政府舉債直接發錢給民眾,對政府純粹就是「消費性貸款」,未來要由歲入償還的,問題是每年政府歲出都高於歲入,怎麼還?對於政客跟民眾來說,管你政府什麼財源,反正是「免費」的,越多越好。
從年輕的時候用 1.2M 軟式磁碟機玩單色三國志一開始,信長的野望、模擬城市、鐵路大亨,文明帝國、世紀帝國……,一路玩了幾十年,我覺得我可以用上帝視角來競選總統了。我的政見,只有一條:「臺灣無論男女老幼,我就職總統後 12 月後,一人都發 100 萬」。不是 2000 太少嗎,那一百萬夠嗎?一家五口就是 500 萬,臺灣貧富差距問題瞬間縮小,民間消費瞬間振興,房地產股市瞬間大漲,沒人需要再舉廣告牌、沒人需要再賣玉蘭花,人人百萬在手,百萬的消費,充分的就業。臺灣所有經濟社會問題秒殺,大同社會瞬間來臨。為什麼是就職後 12 個月?臺灣不是少子化嗎?讓大家努力增產報國,好來得及生出新生兒來領一百萬。
財源哪裡來?每人一百萬,2300 萬人,不過 23 兆而已。編個特別預算,直接發行債券就好了。「債留子孫」?絕對不會! 發行 20 年期 23 兆債券,20 年後直接發新債還舊債,每 20 年就來這麼一次,這些債永遠不用還。「利息負擔拖垮政府」?絕對不會!就發行 30 兆面額實拿 23 兆的不附息折價債券就好了,一毛利息都不用付。
這下子國內銀行超額準備 677 億過多的問題就解決了,國內銀行吃不下來,就開放民間認購,民間游資氾濫也解決。民間吃不下來,開放外資認購。需要擔保品,沒問題,國有財產署多的是土地,整個署一起抵押。如果連外資都不買怎麼辦?通通閃開,讓央行來,還記得我前面寫的辛巴威幣嗎?央行像辛巴威那樣印個一張一百兆,30 兆政府債券買下來就好了,還找 70 兆。這就是「公開市場操作」。
我擔心立法院反對嗎?我只擔心立法院會順應民意,加碼到 1 人 200 萬,我得再加碼到 1 人 300 萬才能競選連任。這下子需要發行 90 兆債券,央行一張 100 兆只能找 10 兆。反正都是「免費」的,放心的投票給我,我保證我「免費」的比其他任何候選人多更多。
投票的時候,你也只看誰的政見「對你個人有好處」嗎?
我每年固定都會放一個短片給學生看,不然解釋貨幣創造非常的麻煩。短片的開頭就是「一切問題的源頭,就是政客在競選的時候,承諾只要投票給我,我就能比我的競選對手提供更多『免費』的」。這句話其實並不完整,完整的是「投票給我,我不但比我競爭對手提供更多免費的,而且民眾支付的只會更少」。
「當提供『免費』的超過國家收入的時候,形成了赤字開支( deficit spending )。」俗話說的好,「免費」的是最貴的,國家破產之路一開始發生的現象,是排擠其他的公共支出;然後是一路免費下去,就是國家債券破產;再免費下去,就是貨幣體系破產。然而大家會想,反正後果是大家承擔。財團跟政客在免費供應鍊賺飽了,就通通移民美國了,中資產族靠保險跟金融避險勉強度日,中下階層就倒大楣了。
免費之路,就是國家破產之路。
推薦閱讀
【經濟學家打臉柯文哲】三倍振興券的入門經濟學課!10 點告訴你台灣振興券哪裡好
【智商 157 的思考我跟不上】柯文哲嗆「三倍券」不能振興經濟,卻追加 6.55 億元加碼金
【你以為政府發錢就能振興經濟?】4 點分析掃除迷思,弄懂「紓困」和「振興」真正的差別
(本文經原作者 章定煊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中央社,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