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章】

中國和印度的邊界衝突,先是比誰拳頭大,拿石頭互K,再來印度說不遵守禁用槍械協議了,為守衛邊防,指揮官可以下令軍人開槍,到現在印度向俄、法、美和以色列買軍武,邊境緊張局勢迄今仍無法紓緩。

在政治意義上,發生衝突都是需要付出時間和金錢成本的,所以暴力事件恐怕不是事發偶然,而是雙方有備而來,目的是藉由衝突爆發來告訴對方,自己有能力當區域的老大。(責任編輯:李姿萱)

圖片來源;wikipedia),經編輯合併。

中印兩國邊防部隊爆發的致命衝突雖然過去了,但是有關它的討論還遠沒有結束。在衝突發生了一個星期後,兩國軍方舉行了首次軍長級的會談。儘管雙方的外交官員呼籲從邊界往後撤,以緩和局勢,但是兩國各自部署在邊界的兵力只增不減。

觀察人士對中國在邊界針對印度採取行動提出了各種解析。中國官方專家稱,這次邊界衝突是給印度「一個教訓」。分析人士說,中國的做法正在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而如果中國軍隊把共產黨的宣傳信以為真,局勢將格外危險。

習近平領導以來首次中印邊境衝突

「(印度)被閃電擊中了」, 印度資深外交官、前駐華大使班浩然(Gautam Bambawale)星期三(24日)在印度卡內基舉行的一個研討會上這樣形容新德里對中印兩國邊境爆發致命衝突的感受。

6 月 15 日夜間,均未攜帶槍支的中印邊防軍人在海拔 4200 多米的加勒萬河谷邊上的山脊,用拳頭、石塊和棍棒展開肉搏,導致 20 名印度士兵死亡,其中很多人是因為墜落山谷而喪生。

這是中印兩國45年來在邊界衝突中首次發生人員傷亡。 1975 年,印度一支巡邏隊在阿魯納恰爾邦遭到中國軍隊的伏擊,有四名士兵被打死。

中印兩國有長達 3400 多公里未劃定的邊界,並在 1962 年爆發了一場短暫的邊界戰爭。幾十年來,雙方時有摩擦,並相互指責。這次也不例外。中印兩國對於這次血腥衝突的起因各執一詞。

中國到目前為止沒有公佈中方在邊界衝突中的傷亡情況。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星期三在例行的發布會上被問到中方傷亡的具體數字時仍然守口如瓶,但他說,印方官員有關中方至少有 40 名官兵死亡的說法是「虛假信息」。

分析人士認為,對於中國來說,這次衝突也非同尋常。

「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在習近平治下參加的戰鬥,而且發生了致命的戰鬥。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尤其是習近平一直在推動中國人民解放軍,以顯示他們做好了戰鬥的準備。」 哈德遜研究所亞太安全事務主任克羅寧(Patrick Cronin)日前在一個視頻研討會上說。

過去四十年來,解放軍在海外作戰中只損失了三名士兵,他們都是 2016 年在馬里和南蘇丹的聯合國維和行動中喪生的。

解放軍有備而來,並非偶發衝突

根據西方媒體披露的消息,中國邊防部隊在與印度士兵爆發的衝突中是有備而來的。

一名沒有透露姓名的印度軍方高級官員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的採訪時稱,打鬥開始時有 55 名印度士兵和 300 名中國士兵,而中國士兵使用了包著帶刺鐵絲網的金屬棒。

媒體還報導說,在衝突爆發前不久,印度的邊防巡邏人員在加勒萬河岸一帶看到了他們不熟悉的解放軍部隊。他們可能是在西藏參加了軍事演習之後被重新部署到中印邊界,目的是挑戰印度對有爭議領土的控制。

美國也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次中印邊界衝突的規模之大表明,中方的行動是經過了籌劃和準備的,而不是偶然發生的。「這樣的一個決定不是實地部隊可以做出的,至少是在戰區這個層級做出的,而根據中國的軍事指揮與控制系統,戰區的這樣一個決定如果沒有得到批准的話,至少也要得到北京的默許。」華盛頓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戰略事務的負責人特利斯(Ashley Tellis)在研討會上說。

問題在於,北京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不滿印動爭議領土,中國藉衝突說自己才是老大

擔任過小布希總統的特別助理兼國安會戰略規劃與西南亞地區高級主任的特利斯認為,這一方面與中印邊境最近事態的發展有關,也與中國更大的戰略考慮有關。

他說:「中國對印度有一系列累積起來的抱怨。這要追溯到印度廢除憲法第 370 條,把拉達克轉化為印度領土等等的決定,在他們看來,這是印度在版圖上的侵略行為。」

2019 年 8 月,印度廢除了憲法第 370 條,即取消包括拉達克在內的印控查謨和克什米爾在印度聯邦中的「特殊地位」,並允許土地的轉讓。當時的這一決定導致印度與存在領土爭端的巴基斯坦之間的關係陡然緊張。

特利斯說,印度最近幾個月以來在實控線一帶修建公路也引起了中方的不滿,認為這是印度在單方面改變現狀。

在特利斯看來,另一個原因是,中方想重新確定他們眼中的亞洲地區國家的等級順序。

他說:「這個等級順序是,中國處於這個結構的頂層,而印度應該知道它的位置。如果你可以一石二鳥,即一方面可以很廉價甚至幾乎是免費獲得領土,同時還可以迫使印度接受新的現狀。這將是恐嚇甚至是侮辱印度的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

中國趁機力壓印度想當南亞霸權的氣焰

日本神戶大學政治學教授蓑原俊洋(Tosh Minahara)認為,中國採取這樣的行動是因為它認為印度軍力比不上中國,因此就像撿柿子一樣,專挑軟的捏。

「我認為印度的軍事能力不能與中國相提並論,中國非常清楚這一點。他們在盤算,他們會去拿他們能夠得到的東西,因為印度軍隊似乎組織混亂,也許是領導無方。」這位研究國際政治的日裔美國教授日前在哈德遜研究所舉行的一個視頻討論會上說。

中國不少網友和軍事評論人士認為, 1962 年的中印邊界戰爭是中國給印度的一次教訓,這次的邊界衝突也是給印度一個教訓。

擔任過解放軍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一南軍事論壇》的主持人金一南少將在討論中印邊界衝突的一個節目中說,印度最近敢於同時與巴基斯坦、尼泊爾和中國發生邊界衝突,是因為它認為,在南亞這個地區它是老大,誰拿它都沒有辦法。

金一南說,「所以說我覺得,我軍在加勒萬河谷給印度一個教訓,促使印度執政者清醒,這一點非常好,制止對方的冒險。」

中國官媒《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的微信公眾號「俠客島」發表了《中印邊境衝突,要不要狠狠的給印度一個教訓?》。

英國的國際戰略研究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格雷厄姆(Euan Graham)認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喜馬拉雅邊界前沿地帶對印度保持經過精心核算的軍事壓力是為了給印度灌輸一種被動防禦心理,通過使印度永遠受制於中國的戰略風險而限制印度的地緣政治行動的自由。

他認同這樣的看法,即北京針對印度採取行動是想再次給印度一個「教訓」,因為新德里拒絕參加習近平的「一帶一路」項目,同時正在深化與美國及其盟友的合作。這都會給習近平把中國置於歐亞大陸的價值和供應鏈核心地位的雄心壯志形成障礙。

「就像毛時代一樣,中國在喜馬拉雅地區的主要動機似乎是出於說教的目的。考慮到習近平對毛在其他領域的遺產的認可,這也許不是巧合。」格雷厄姆在一篇分析文章中說。

衝突強化印美關係,中國恐因小失大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特利斯說,印度對這次邊界致命摩擦的反應使北京的願望落空。

「我認為,在政治意義上,印度發出了一個信號,即它不會滾到一邊裝死。我認為這是印度發出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信號,不僅是為它自己,也為了印太地區的所有國家。這些國家都在關注中國是否能像切香腸那樣一片一片的切掉一塊土地,而且什麼後果也不用承擔。」特利斯說。

前印度駐華大使班浩然說,不管北京的動機是為了阻止印度在實控線一邊修路還是警告印度不要與美國或是四方機制的其它國家搞得很近,其結果都適得其反。

他說:「我認為,事實上,這次危機的影響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即印度將強化與美國以及世界上所有民主國家之間的伙伴關係。因此我認為,為了實地的一點戰術上的好處,中國在戰略上失去了印度。」

還曾擔任過印度駐巴基斯坦和不丹大使的班浩然認為,這次的衝突是中印關係的一個拐點,使印度意識到它必須重新評估並調整它應與北京發展什麼樣的關係。

1962 年的中印邊界戰爭給雙邊關係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戰爭結束後,中印雖未斷交,但雙方撤回了大使,幾乎斷絕了一切來往。兩國直到 1976 年才恢復互派大使, 1977 年恢復直接貿易和人員互訪。

美將重新審視全球軍力部署,抗衡中共野心

川普總統的前國安顧問麥克馬斯特(HRMcMaster)認為,中國最近在台灣、香港、南中國海等一系列問題上都在採取咄咄逼人的做法,可能是出於一種恐懼心理。

「習近平是野心和恐懼的結合體,恐懼是因為他擔心實現其野心的機會之窗正在關上。」他在同一個研討會上說。

這位在 2018 年退役的陸軍中將說,他擔心中國人民解放軍自己也相信了中共的宣傳,而這使得眼下的局勢格外危險。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星期四(25日)在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布魯塞爾論壇上提到中印之間的邊界衝突時說,考慮到中國對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亞洲國家構成的威脅日益增大,美國正在重新審視其全球軍力部署,以對抗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共掩蓋從中國武漢開始的新冠病毒疫情….這加速了每一個人的覺醒」,美國國務卿蓬佩奧 25 日在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布魯塞爾論壇上呼籲歐洲盟友共同應對中共政權帶來的挑戰。他宣布美國接受歐盟的提議,成立美國與歐盟有關中國問題的對話機制。

他說:「我們將確保我們有適當的軍事部署,來對抗解放軍。我們認為,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挑戰,而且我們將確保我們有應對這個挑戰的資源。」

推薦閱讀

【中印不穩,台灣就穩?】習維尼做收復大夢,莫迪會幫台灣教中共什麼是「尊重」嗎?

【都是中國先挑釁?】這次不拿槍、拿石頭互毆,中印誤判邊界情勢鬧出人命

【2021 收復台灣等爭議領土】共軍 4 個月入侵中印邊界 170 次,專家:習近平趁疫情推「中國夢」

(本文經合作夥伴 美國之音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邊界衝突是中國給印度的「一個教訓」?〉。首圖來源:左圖取自大紀元,右圖取自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經編輯合成。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