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章】
今天(23日)上午台北測站已出現攝氏 37.8 度的高溫,打破今年以來紀錄。隨著氣溫不斷升高,全台用電量也在昨日(22號)飆破 3662 萬瓩,不僅創今年新高,更創下歷年 6 月份最高紀錄。
「如何環保省電」、「怎麼增加再生能源比例」的相關討論,在氣候變遷越加劇烈的現在更顯重要,借鑑日本京都的公民電廠模式,台灣也能讓政府和民間在能源轉型上達到雙贏。(責任編輯:李姿萱)

圖片來源:pixabay
我們每天都在用電,吹電風扇需要電,照明需要電,用電腦需要電,但又有多少人會去深究,自己的電是怎麼來的?
包含我在內,其實很多人對於「自己每個月用多少度電」或是「台灣的電從哪裡來」,都只有著模糊的概念。 6 月 20 日我出席北投社區大學「巴島能源教室」的開幕,就被北投社大謝國清校長 cue 上台回答台灣各種發電方式的佔比排序,雖然我一直都知道台灣的發電比例為火力大於核能大於再生能源,不過因為一直對「燃油」這種發電方式不太有印象,熊熊被騙到,所以最終沒有全部答對。
公民電廠進入門檻低,社區既省錢又增加收入
如果說,有更多人能知道台灣發電的佔比,知道各種發電方式的優缺,知道自己用的電需要花多少的資源,知道能源轉型的重要性,是不是在未來,就能有更永續的社會了呢?
像是北投社大運用學校的屋頂設置太陽能板、用綠建築的方式讓教室降溫,就是能源轉型非常好的參與方式。除此之外,現在國際上許多城市透過公民電廠的方式,由社區居民共同出資在屋頂上設置太陽能板,讓想投入能源轉型、希望節省社會整體資源的人,能有門檻比較低的參與方式,也讓發電的效益回饋到社區本身。對社區居民而言,除了能夠省錢、甚至能帶來另一筆穩定收入,能源、電力也不再只是遙遠模糊的名詞,不再視之為理所當然、而更能學習珍視地球資源。
借鏡京都模式:公私部門協力推動能源轉型
台北市的公民電廠正在萌芽,目前只有一處正在籌備中,也就是北投關渡國中屋頂的公民電廠。
持續推動公民電廠的設置,是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下簡稱產發局)未來的政策方向,但是在繼續推動之前,我在台北市議會也趁著財建部門質詢,跟產發局長介紹公民電廠相當蓬勃的京都,他們的政府是如何促進公民電廠的發展:
京都在思考公有屋頂的太陽能發電時,在制度上直接分成兩軌:「租給公民團體的公民電廠」與「租給太陽能系統商的營利型電廠」。由於屋頂租給公民電廠有其公益上的用途與公民參與的意義,所以京都市是採無償的方式提供公有屋頂,租給企業則需付租金。
除此之外,為了降低公民團體營運公民電廠的門檻,政府也協助公民團體為太陽能板投保、協助規畫預算與導入光電業者等等。公民團體在不需付租金的同時,則是需要做能源教育、節電宣導等,讓綠能的概念透過公民參與的力量扎根。
京都模式的公民電廠,其實就是互補的概念:公民團體資金取得不易,就免除公民團體的租金,用他們最擅長的教育宣導來替代,讓公民團體發揮其深入社區的特色,補足政府的不足。
京都模式相當值得借鏡,用公私協力的概念去推行公民電廠,才能走得長、走得遠。我一直都認為,我們使用能源的思維需要轉變,不能只是一昧的把能源當做理所當然、而是要為未來的環境著想,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能夠一起捲起袖子,自己的電自己發、落實更永續的生活方式!
推薦閱讀
【時力議員黃郁芬專欄】無法確實安置居民的計畫 = 無用!社子島居民訴求很簡單:盼市府能設身處地想一想
【時力議員黃郁芬專欄】明明是老鳥,跟菜鳥拿一樣起薪?薪資新制讓資深社工「心酸酸」
【時力議員黃郁芬專欄】柯市府明知「國發院土地案」涉 KMT 不當黨產,仍放行通過都審
(本文經合作夥伴 時代力量台北市議員 黃郁芬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借鏡京都模式,推動公民電廠 深耕在地落實能源轉型! 〉。首圖來源: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