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中國長江中下游一帶近來受到暴雨影響,已有多地傳出災情,不過此狀況預計仍持續多天。據《中央社》報導,中國長江流域進入主汛期,三峽大壩上游繼重慶發生 80 年來最強洪峰後,四川省也出現洪水警戒。對此,當地阿壩州水資局在凌晨 4 時發出第二高級別的洪水橙色預警,強調民眾要及時避險。

據了解,三峽大壩的防洪水位已超標,若真的潰堤,影響範圍不可計量。但,這座命繫六億人的水利工程,在興建的過程中,難道沒有人反對過嗎? (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allen watkin,CC Licensed。

文/許依函

被認為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水利工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大壩),集發電、航運、調水、防洪優勢於一身,當年早已定調要推行的工程,竟有一人在中國人大代表會議上,高喊著「我反對」,身為台灣人的他,何來斗膽力阻?

已運作 17 年的三峽大壩,近年不斷傳出壩體變形傳聞,儘管遭到駁斥,但每年一到汛期,三峽大壩能否能發揮防洪效果的話題,就會再度浮上檯面。

今年格外受到注意的關鍵是,中國大陸水利部,在本月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現已全面進入汛期,目前已發生 18 次強降雨,有 148 條河流出現超過警戒線水位以上的洪水,得嚴防洪水。

水利部副部長葉建春直言,超標洪水很可能會超出現有的防洪工程能力,不排除可能是「黑天鵝」事件。雖未針對三峽大壩,不過近日不斷出現的強降雨,使中國央視透露,目前三峽大壩入庫水量,已超出防洪限制水位 2 米,使憂心壩體安全的議題熱度再起。

命繫 6 億人的大壩工程,當年僅一人敢高舉反對

不論是李白的蜀道難、還是元稹著名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都離不開養育中國大陸三分之一人口的長江,但千年以來的水災問題,成了歷代統治者的難題。

當年,孫中山 1919 年的《建國方略》,開始有了興建長江三峽大壩的構想,國民黨政府曾於 1940 年代與美國合作興建,後來因國共內戰無疾而終。

由於長江上游頻有洪水,嚴重威脅長江中下游城市的安全,因此毛澤東於 1953 年視察時,指派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督辦,並與蘇聯水利專家合作,但當時便有正反方爭論,是否要興建三峽大壩。

反對方論述多認為,三峽大壩未來很可能導致嚴重淤泥,大量沉積物會使水質惡化、更可能迫使長江改道,嚴重危害下游城市。但這仍阻擋不了興建的決心,1992 年,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將這項工程提案,在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審議,但有一人大聲疾呼「我反對!」

不斷舉手的黃順興不顧主席的忽略,直接激動地站起,但隨著會場內的音響消音,黃順興的反對與憤慨,也隨之被淹沒,他選擇直接退場表達憤怒,沒能攔阻這個世紀工程提案。

來自台灣的「黃大炮」!黃順興投出中國人大史上首張的「反對票」

事實上,黃順興是台灣彰化人,日治時期出生的他,小學畢業就前往日本進修,因嚮往中國,農校畢業後便赴北京、上海任職,曾見證日本軍隊侵略、國民黨接收中國的變革。

1945 年隨國民黨返台後,黃順興積極參與民主運動,打著支持「中國統一、反對台獨」的立場大旗;他也曾擔任台東縣議員、台東縣長、立法委員,因敢於直言而得綽號「黃大炮」。

因經常抨擊時政,黃順興遭當時國民黨政府迫害,使之被迫移居日本。1986 年,黃順興赴北京定居,屢獲中共領導人胡耀邦接見,黃順興拒絕當裝點門面的官員,後來在他堅持下,被全國人大台灣代表團,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性格鮮明的他,在 1988 年的兩會期間,首度投出人大有史以來的「反對票」,更大膽呼籲應有「秘密投票」的權力,要求開放記者可到場採訪,屢屢試圖將民主法治的思維,帶入中國人大體制內,他甚至還參與了 1989 年六四大遊行、聲援慰問參與抗議的學生。

1992 年,審議長江三峽大壩工程時,他認為這項工程論證極為不足,應將此議案視為「重大議案」,遂提議需獲得三分之二同意才能通過的臨時動議,但主席忽視該提議,直接表決,讓黃順興負氣退場。

隔年,全國人大換屆,名單不再有他,他辭去人大席次,專注投入農業與環保事業,直到 2002 年因心臟病過世,享年  79歲。

黃順興的直言不諱,雖在兩千多人的大會上,顯得渺小無力,但只要三峽大壩的問題持續出現,歷史便會記得曾有這麼一人,力持反對權、無畏壓力地說出真話。

推薦閱讀

【中國的弱點原來在這】若潰壩,上海也逃不掉!中共官媒壓不住實情:三峽大壩防洪水位已超標

【網:原來祖國水壩這麼軟 Q】中國三峽大壩被指「變形位移」,中媒老神在在:這是彈性狀態

為何我生長在眷村家庭,我們全家人卻都支持黨外、還見證台灣「民主進步」?

(本文經合作夥伴 今周刊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變形、潰堤傳聞不斷…命繫6億人的三峽大壩工程,當年僅有一人敢高舉反對,他竟是「台灣人」〉。首圖來源:allen watkin,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