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章】

在行動裝置當道、各式社群媒體興起的資訊爆炸時代,「如何挑選」才是關鍵,付費訂閱制因而成為一個新選擇。雖然對新聞業而言,此舉能讓媒體生態朝更健康的方向發展,但經濟條件較為拮据的群體,卻相對難以負擔費用,因而獲得較少資訊,甚至也較難辨別真假訊息,資訊的不平等恐導致貧富差距更加擴大。

在台灣,因新聞市場小導致媒體惡性競爭,聳動標題、趣聞當新聞的現象不斷發生,新聞內容水準下降。但這麼做卻仍然讓媒體難以生存,四大報之一、開啟誇張標題先驅的《蘋果日報》,去年改以付費閱讀制,粉絲團人數卻狂掉上萬。究竟新聞媒體該怎麼改革,全球都還在尋找解答。(責任編輯:李姿萱)

圖片來源:pexel

英國「路透新聞學研究所」今天(16日)表示,願付費支持線上新聞的全球閱聽眾增加,但大致對新聞仍抱持不信任感,去年示威不斷的香港,受訪者就對新聞的信任暴跌16個百分點。

路透社報導,為防堵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而採取的封鎖措施,使得全球閱聽眾觀看電視及線上新聞的量有所增加,但對假消息憂慮仍深,社群平台臉書(Facebook)及軟體WhatsApp都被視為散播「假新聞」的大宗。

疫情改變閱讀習慣,閱聽者加速往數媒移動

「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在年度「數位新聞報告」中表示,宏觀來看,疫情正加速技術革命塑造的趨勢,包括智慧型手機成為閱讀新聞管道的主流。

路透研究所主任尼爾森(Rasmus Kleis Nielsen)接受電話訪問時說:「最重要的是,我們看到(趨勢)加速移往數位媒體、行動裝置和各種新平台。」

「這伴隨著(閱聽眾)對新聞的信任感持續下滑,以及對假消息的憂慮漸深,尤其是出自社群媒體和一些政治人物。」

群眾對新聞的信任度跌到2012年報告首度發布以來最低,僅有38%受調者稱大致對多數報導採信。

對媒體假消息憂慮加深幅度最大的地點是在香港,一年內,民眾對新聞的信任度暴跌16個百分點,僅有30%相信新聞。

付費訂閱制可改善新聞生態,也恐致資訊不平等

新聞業的營收仍一片慘淡,全球媒體都在裁員,以因應廣告收入大幅減少。

但願意付費閱讀線上新聞的人數增加,或許帶來一絲希望,即使這可能會加劇資訊不平等的現象,因為許多人負擔不起優質新聞。

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贏者全拿」正在發生。路透研究所發現在美國,有訂閱線上新聞或套餐方案的讀者中,約半數是「紐約時報」或「華盛頓郵報」的用戶。英國也有類似現象,許多讀者青睞「泰晤士報」或「每日電訊報」。

至於部分人預言影音新聞將獨占鰲頭,路透研究所卻發現,在英國、澳洲、法國、韓國等幾個國家,35歲以下閱聽眾偏好閱讀文字新聞,而不是觀看影音新聞。

法新社報導,約20%的受訪美國人自稱有訂閱新聞,比前一年多4個百分點;挪威有42%(比前一年多8個百分點);荷蘭有13%(比前一年多3個百分點);法國及德國則各有10%。

報告提到,部分讀者開始訂閱多家新聞,願意在全國性的新聞之外,另付費閱讀在地或專門媒體;但在美國約40%的網路使用者說,沒什麼能說服他們付費閱讀網路新聞,在英國甚至有50%抱持這樣的想法。

民調機構「輿觀」(YouGov)今年一月替路透研究所在40國執行網路調查,每一國約訪問2000人。

今年4月,「輿觀」再針對疫情初步影響,在6國執行進一步調查,發現群眾對電視新聞重燃興趣,閱聽眾平均增加5個百分點,與線上媒體共同坐穩大眾主要資訊來源的地位。

另一方面,報紙發行量則因防疫封鎖措施遭受嚴重打擊。

推薦閱讀

【或許耿爽沒那麼不爽】抽換人名、讓中國變得可笑!台灣用「假新聞」回擊中國資訊戰,反讓台更易受假訊息危害

台灣數位新聞消費亞洲第二!全台一半台灣人用網路看新聞

【俄官方從沒說武漢肺炎是人造病毒】台科學家破解假新聞除了靠 Google 翻譯,關鍵在理解「病毒重組」真意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調查:更多人願付費看新聞 但信任感暴跌〉。首圖來源:pexel,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