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章】
如果說,對正常人來說「找工作」是件難題,那對更生人來說,就更難了!財團法人利伯他兹教育基金會諮商心理師楊千里曾表示,更生人要回歸正常生活,首先需讓價值觀改變,因為最關鍵就是面子問題。
本文主角是位曾因吸毒入獄的更生人,出獄後他靠著一技之長,重建了自己的人生與家庭。(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中央社,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因販毒入獄的楊民基在獄中習得饅頭手藝,更在聽聞母親健康亮紅燈後下定決心蛻變,假釋後在母親與妹妹的協助下,於頂樓加蓋的工作坊內親手揉製饅頭販賣,揉出新的人生。
他曾是吸毒犯、加入過幫派、當過酒店圍事!卻因一封信改變人生命運
楊民基國中時不愛唸書而輟學,在朋友鼓譟及好奇心驅使下接觸安非他命,「一沾到就沈淪在裡面無法自拔了。」慶幸的是,楊民基毒癮不深,還能正常工作,甚至賺錢貼補家用。
30歲那一年,楊民基第一次因為施用毒品被逮而進入戒治所,詎料他未能戒除毒癮,反而認識更多吸毒的人。離開戒治所後,楊民基毒癮越來越大,從過去偶爾用一下,變成持續吸毒。
隨著毒癮加劇,楊民基曾加入幫派,當過酒店圍事,過著糜爛生活,也因為後來施用價格較貴的海洛因,楊民基為順利取得毒品來源與買毒資金,從單純的吸毒者變成販毒者,最後被依販賣毒品案件遭判刑 6 年 8 月。
民國 103 年,楊民基因販毒案發監宜蘭監獄,他坦言,在宜蘭監獄仍過著沒有目標的生活,直到移監法務部矯正署東成技能訓練所,才從麵食班找到寄託與目標。
楊民基說,過去沒接觸過食品業,當時單純心想在監獄多學點東西、充實自己,沒想過出獄後能靠麵食班學到的技藝賺錢,單純覺得做饅頭、包子很有趣,也去上了木工班的課。
麵食班的訓練讓楊民基找到了寄託,而獄中的生活,慢慢地改變了他的想法。他說,在監獄可以看到人生百態,包括許多年紀大的人因為毒品關在裡面,關到最後家人不理不睬,他不想一輩子就這樣下去。
讓楊民基下定決心的,是一封來自妹妹的信。他說,在假釋前半年就開始在想出獄後一定要改變,但妹妹來信提到母親健康出狀況,讓他更堅定蛻變的決心,不想再讓母親擔心,也懊悔過去真的浪費太多時間。

圖片來源:中央社,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用頂樓加蓋的工作坊,守住新人生與家人
107 年間,楊民基假釋出獄,考量更生人求職不易,在妹妹的建議下,試著在家中手工製作饅頭,母親幫忙採購食材,妹妹則推著裝滿饅頭的小推車,在住家樓下的市場兜售試水溫。
3 個月過後,楊民基培養出固定客源,決定租下老家樓頂的頂樓加蓋,打造成饅頭工作坊,日產量從一開始的 50 顆,增加至最多 200 顆,還租下市場攤位,並透過網路銷售,也在更生保護會新北分會的協助下,到司法新廈擺攤。
楊民基想要改變人生的衝勁,展現在研發饅頭新口味上,從一開始基本的黑糖、地瓜口味,靠著不斷嘗試、尋求靈感,開發出深受好評的義式乳酪起士、紫米芋頭口味。
雖然饅頭、包子利潤不高,楊民基還得忍受一個人在悶熱頂樓加蓋裡工作的孤獨,但他滿意現在這樣單純的生活,「很多更生人走回頭路,不外乎面子、身段放不下」,但他已決定道別過去,即使在路上碰到過去的朋友,也視而不見。
楊民基說,在獄中想法的轉變、年紀漸長,以及母親、妹妹的支持才讓他走到現在,他也不停告訴自己:「要堅定信念,不能停下來。」深怕一停下來就往回走,除繼續做饅頭、包子,還想學剁雞,填補疫情衝擊市場生意的缺口。
他說,過去出門在外坐名車、帶小弟,昔日的朋友都不敢相信他現在在做饅頭,雖然靠雙手踏實賺錢很辛苦,但人生不就是要不停克服生活中的艱難嗎?而過去的生活其實不是他真正想過的,如今甘願守在頂樓加蓋小小的工作坊,守護自己的新人生,也守護著家人。
推薦閱讀
他是更生人、猥褻老頭、巨大保險套、說話很賤—— 他是台北市長候選人馮光遠
毒品犯有可能悔改嗎──這位更生人從他的觀察中,說出吸毒者內心最深的恐懼
【不配為人?】一位更生人說出心裡話:獄政制度首要改革的是犯人的「尊嚴權」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迎向新人生/獄中習得饅頭好手藝 昔日毒販楊民基揉出新人生〉。首圖來源:中央社,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