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原作者 Nico Yu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一邊打電動,一邊治療焦慮症:虛擬實境(VR)怎樣幫助治療從中東戰場回來的美軍?〉。首圖來源:kadena。)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上戰場的軍人曾於槍林彈雨、地雷火砲中穿梭,他們一部份會患得創傷後壓力症(PTSD),也就是即便退下沙場,只要在日常生活遇到與戰場相關的聲音、畫面、氣味,都會讓他們想起戰場上的場景,興起恐懼。目前應用於電玩業的新興科技虛擬實境(VR,virtual reality),將能大力幫助這些士兵,讓他們慢慢從症狀中解脫。這個治療法背後的心理學原理到底是什麼呢?(責任編輯:連柏翰)

虛擬實境技術也能夠用來醫治士兵的創傷症候群。

虛擬實境技術也能夠用來醫治士兵的創傷症候群。圖片來源:kadena

文/Nico Yu

依照美國國防部發表的資訊,2018 年美軍自殺比例是整體國民平均的兩倍以上。事實上,在 2008 以前,美國軍人因為優渥的薪水、待遇,以及普遍民眾對軍人的尊崇感,軍人自殺比率比一般民眾低許多。研究學者發現,自殺比率的增加跟 2005 年開始美國大幅介入中東戰爭有關

創傷壓力症及焦慮症:共通點在哪?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 AD)泛指「明顯感受焦慮、恐懼」的一種精神官能症。焦慮症其實是演化上我們的自我保護機制:從過往的經驗學習什麼是有危險的物品或情境。但當這種保護機制過度運作,直接把「危險物品」跟「我要死了」直接連在一起,就會產生焦慮症

比如說,小時候曾經被火燙過,所以從此知道不要靠近火 — 這是自我保護學習機制。但小時候被火燙過,現在看到火就會『心跳加速、到冷汗、覺得自己要死了』 — 這就是過頭的學習機制,變成焦慮症。

依據各種誘因,焦慮症可以分為廣泛性焦慮症、社交性焦慮症、密閉恐懼症,甚至特定物品恐懼症(比如筆者我就有很嚴重的蟑螂恐懼症)都屬於焦慮症的一種。焦慮症患者發作時會感受到很明顯的「生理性反應」,比如,心跳加速、盜冷汗、甚至是瞳孔所小。這是因為焦慮症引起的是人的「打或跑」(fight or flight)中的「逃跑反應」:媽啊!我要死了,快跑!

另一方面,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 Stress Disorder, PTSD)通常發生在經歷重大、對生命產生威脅的事件,或是目睹至親好友面臨生命威脅的事件後,產生出極端且高強度的焦慮症。因為經歷過生死交關的事件之後,任何稍微相關的細節都可以引起患者的「逃跑反應」;換句話說,鑰匙掉到地上的聲音,可能都會喚起砲彈攻擊的回憶並且身歷其中。

讓你一直經歷到再也不害怕的「暴露式療法」

你沒有看錯!目前在學界公認治療任何恐慌症、強迫症、強迫相關症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暴露式療法」(Exposure Therapy):透過不停經歷讓你恐懼的事件,了解到「就算這些東西存在、或是事件發生,你也不會有任何生命威脅」,打破已經學習的「害怕的制約反應」。

暴露式療法有想像暴露跟實際暴露,依照誘因種類不同而決定哪種方是可行。當然,這種療法不是把客戶(註)直接推入火坑,讓一個怕蟑螂的人直接坐在一個放滿蟑螂的充氣游泳池。在進行暴露式療法之前有許多準備工作,進行的時候也有很多不同的強度等級,從最弱、最不讓人害怕的狀態開始慢慢加強到客戶最害怕的狀態。

暴露式療法常見流程

1. 教導病人冥想、呼吸,等放鬆技能。當恐懼的事物出現時,客戶可以透過放鬆技能控制自己的生理反應

2. 跟病人一起寫下「恐懼階級」;簡單來說,讓客戶寫下讓他們產生最小幅度緊張感的東西或是狀況,然後往上一層,中度緊張感,再一直往上,直到列到會一出現就讓他們緊張到幾乎昏倒的狀況。

3. 當病人準備好後,諮商師安排合適的情境或環境,讓客戶開始暴露在恐懼金字塔最底層的情境

當客戶習慣後,開始往上一層;重複這些步驟,直到客戶可以身處在最頂端的恐懼情境,也可以理解到「雖然可怕,但不會對我造成任何傷害」。

這個步驟稱為「脫敏法(Desensitization)」。聽起來很簡單對吧?在實際操作上,暴露式療法必須能讓諮商諮完整掌控客戶目前經歷的緊張層級。客戶現在是暴露一隻蟑螂腳?還是三隻蟑螂?還是一百隻蟑螂?這都要能完全被控制。當客戶顯露出超過他們能接受、且無法冷靜下來的狀況,諮商師要馬上協助客戶抽離,並且重新透過放鬆、呼吸、冥想等方式,回到冷靜的狀況。

我在學暴露式療法的初期,很天真(天兵)的用「想像式暴露療法」來自我治療對蟑螂的恐懼。結果我在完全沒準備好的方式,想像力如脫韁野馬般失控,直接出現我最害怕的畫面:有好多隻會飛的大蟑螂飛到我身上,在我身上爬。結果不但沒有治療好,現在對蟑螂的恐懼是嚴重到看到任何類似的昆蟲,我都會全身寒毛直立、噁心嘔吐。請大家還是別在家裡亂拿自己實驗,請找專業諮商師協助。

「媽,我不是在打電動;我在治療焦慮症!」

美國國防部其中一個投資的項目是 USC ICT 虛擬實境研究室。依照軍種跟工作內容,一個可以正式上中東戰場的美軍培訓成本從十萬美金到百萬美金不等。然而,許多參與阿富汗戰爭的軍人回到美國後,卻因過度嚴重的憂鬱症、焦慮症還有創傷壓力症,被迫要提早退休。USC ICT 實驗室只有一個目標:設計出一套能有效治療焦慮症的療法,修補士兵們內心的傷,讓他們能繼續服役。

過去,治療 PTSD 最大的困難就是不可能重建一個相同的環境,而想像式暴露對諮商師來說非常難控制。透過虛擬實境技術,USC ICT 實驗室為每個參與治療的士兵客製化內容,做到幾乎完整重現當時在戰場的狀態。有興趣的人可以看這部影片:

除了焦慮症,虛擬實境還有其他應用嗎?

目前在處理焦慮症跟 PTSD 的案例比較,VR 曝光療法的成效甚至超越傳統曝光療法的成效。目前也已經有許多研究團隊開始設計幫助了解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 Disorder,俗稱精神分裂)及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s):透過 VR 環境,幫助患者了解及分辨幻覺及真實。

在藥物、酒精、菸等成癮戒斷療程上,客戶可以透過虛擬實境練習如何在社交場合中,拒絕朋友遞過來的那根菸或那杯酒。

總結:相當美好,但非人人付得起

就如同美好的初戀總是有缺憾,虛擬實境的應用完美的看似就是 21 世紀情緒病的解藥,但目前每一個虛擬實境療程費用都高達好幾千美金。因為暴露式療法需要「完全符合個人狀況」,每一個客戶都需要量身打造的內容。這也是為何在一個手機 App 氾濫、人人都有機會學 coding 的世代,虛擬實境療程費用仍居高不下。

然而,就像每個新科技技術,一但被廣泛應用後價格就有機會平民化。目前 VR Headset 在美國已經是可以在 Costco 就買到的東西,價格跟買一個好一點的耳罩式耳機差不多。我相信,虛擬實境應用普及化只是時間的問題。

註:為什麼稱呼來尋求幫助的人為「客戶」(Client)而非「病人」?

其實現在美國諮商學界鼓勵諮商師以「客戶」來稱呼尋求幫助的人。病人這個名詞主要使用在醫學界,多少包含點「貶意」:生病了才看醫生。但很多來找心理師或諮商師的人沒有真的生病,只是需要一點方向、或是人生遇到一些困難。心理師跟諮商師的工作僅僅是引導對方、透過實驗証明有效的方式,協助對方走出目前內心的小圈圈。因此,除非是嚴重到住院治療的案例,對大部分來諮商的人,稱呼他們為客戶比較妥當。

(本文經原作者 Nico Yu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一邊打電動,一邊治療焦慮症:虛擬實境(VR)怎樣幫助治療從中東戰場回來的美軍?〉。首圖來源:kade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