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者分析,台灣需與美日保持友好關係,才能取得對中國談判籌碼。圖片來源:取自總統府、Bruce Detorres、The White House,CC Licensed,經編輯合併。
總統蔡英文將在5月20日開始第二任期,除了對內改革要持續進行,面對中國對台壓力愈來愈大,台灣該如何在國際社會站穩腳步,是另一項重要的議題。
1月11日總統大選當晚,小英總統發表的勝選感言中,與中國有關的內容,是向中共喊話,希望雙邊互動能維持「和平、對等、民主、對話」,這八字箴言預示了蔡英文政府接下來的外交政策基調。
外交專家林廷輝接受《BuzzOrange 報橘》專訪時分析,「和平、對等、民主、對話」就是接下來四年,兩岸乃至於中美台國際互動的主軸,但要做到這四點,以台灣目前的狀況,恐怕缺乏籌碼和能量,需要增加國際合作鞏固基礎。
打造與中國對等地位,美國對台態度是關鍵
現為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的林廷輝,曾任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副執行長、新台灣國策智庫副執行長、國安會助理研究員,致力於亞太區域研究,專長為國際法及外交政策。
針對蔡英文第二任期該如何處理兩岸問題,林廷輝指出「八字箴言」其實就是政治談判的概念,而台灣要與對岸進入政治談判的層次,就必須思考該用什麼當籌碼?沒有籌碼的話該怎麼談。
「談判不是零和遊戲,談判是交換禮物,是一個籌碼的交換。」
林廷輝舉例,馬英九時代舉辦的「馬習會」,兩岸共同的基礎就是對「未來中國統一的想像」,當有了共同目標,才可能坐下來談。
他解釋,在政治上兩岸無法對等,那至少法律上要做到,但在不承認中華民國的情況之下,這一步似乎很難越過,而在這種限制下台灣若想要壯大自己,那麼至少要有能力和能量。換句話說,台灣需要國際政治的加持,而美國的態度、能幫助台灣到哪一步,會是接下來的關鍵。
積極減少對中國經濟依存度,與美簽署FTA
林廷輝強調,這次美國為台灣參與WHA發聲就是一個契機,台灣可以好好把握因疫情提高的國際聲量,與他國進行雙邊合作。
他表示,除了進行醫療合作,台灣跟美國,是時候處理美豬進口問題、洽談自由貿易協定(FTA),因為一旦與他國有經貿協定,台灣的自主性才有辦法提高。
他舉新加坡為例,該國與中國的貿易依存度約為 17% 左右,但與此同時,與其他國家的貿易依存度數字也沒有差太多,因此新加坡不會被單一國家所操控,「這才是台灣該走的路」。
馬英九執政期間加大西進步伐,導致台灣目前與中國的貿易依存度高達38%,大量台商至中國投資,等於台灣被中國掐住了脖子。林廷輝認為,現在是時候轉向了,因為西方國家開始發現中國有很高的可能性,在竊取他們的關鍵技術,以至於美國才會授權給台積電,希望藉由台積電在美設廠,讓美國可以不再與中芯等廠商合作,以阻斷中國。而這是台灣要把握的機會。
疫情攔腰斬斷中日政治文件,台灣得把握時間延續台日友好
除了與美國合作,林廷輝建議,台灣也要把目光放在環太平洋國家以及歐洲。
這次台灣參與WHA的議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數度為台灣講話,但台日友好在實質合作上能做到哪種程度?針對經濟合作,林廷輝表示,在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之前,日本就有打算跟台灣洽談進口福島食品,如果能以科學證據降民眾對輻射食品的疑慮,或許兩國就有其他發展的空間。
他也提到中日關係正在產生正面變化,因為中美兩國關係持續降溫,中國必須尋求日本的合作才不會在亞洲地區被孤立。
事實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原本預計在今年4月訪問日本,卻因疫情延後至秋天或更晚,加上東京奧運也取消,原本能讓兩國交流的機會,通通消失,而可能深化中日兩國關係的「第五個政治文件」當然也延後簽署。經推測,這份文件極有可能包含政治、醫療及農業領域的合作。
「這是天佑台灣!」
林廷輝指出,習近平想藉睦鄰外交政策鞏固亞洲地位,台灣問題不可避免被提入相關洽談之中,而這份文件就可能致使友台的日本與台關係產生鬆動。但這場疫情,卻讓所有進程都停下來,台灣得趕在中日元首正式見面之前,先一步完成與日合作的洽談。
脫歐後的英國,是台灣潛在發展合作的重要對象
至於遙遠的歐洲國家,與台灣能與誰發展合作?林廷輝分析,脫歐後的英國,需要轉入亞洲市場,並配合美國的政策,而因為中國顯然在疫情方面,對英國造成不小的傷害,英國未來只會更加注意台灣,台灣或許能成為英國在亞洲的基地。
另一方面,像是對共產國家反感的捷克、與台灣有歷史情誼的荷蘭,雖然國際話語權不重,卻也不能放棄。
林廷輝表示:「從這次疫情之後,歐洲國家的國際觀已經有所改變,即便像是德國雖然堅持遵守『一中政策』,但中國諸如孔子學院、大外宣等干涉內政的做法,確實是一個傷害。」
他認為,除了美國、加拿大及英國這個聯盟,台灣也必須藉由深化與法國、德國等歐洲大國的關係,才能拓展影響力,藉由這些扭轉台灣的國際地位。
中共「兩會」聚焦經濟議題,台灣問題是最後的章節
巧得是,就在台灣總統就職典禮第二天,中國「兩會」就接著展開。
原本每年三月就要舉辦的兩會,今年因為疫情兩度延後,但選在5月21日是不是別有意涵?林廷輝分析,以中國近幾個月的狀況來看,這次兩會的重點仍然會擺在經濟,很可能會宣布給予不同階層的人民相關補助,來振興疫情後萎靡的景氣,安撫民心。
中美貿易戰在1月15日談成第一階段貿易協定,導致中國未來兩年內必須花大筆資金,購買更多美國農產品和能源產品,來減少目前與美國的貿易順差。
原本這個意圖是好事,但武漢肺炎疫情來得快、來得不巧,大大影響中國產業的復工和人民的就業問題,因來自歐美國家的訂單減少,就算工廠順利復工,只要產品賣不出去,就可能造成生產過剩。出口已受到影響,如今還得花大錢購買美國產品,中國經濟似乎更加艱難。
林廷輝就指出,中國現在急需處最基層的勞工的就業問題,和工廠潛在的倒閉危機。
「比如跑出租車的,我一定要出去載客人,問題是出去載不到客人怎麼辦?出去復工,復不了工又被裁員怎麼辦?這時候就得紓困。」
他說,今年的兩會中國著重更多在如何幫出口企業紓困,並防止外資撤離,而台灣問題是「最後的章節」,頂多依循所謂「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之上去推動兩岸關係,不太可能有很大的變動。
推薦閱讀
【疫情過後,台灣還重要嗎?】善用醫療服務優勢推進 WHA!台灣應積極採取雙邊合作突破中國封鎖
【劉仕傑觀點】《台北法案》背後沒說的事:台美關係未來重大變數在「美豬」
【東京街頭現「反中國併吞台灣」連署】力阻習近平訪日!日人發動百萬連署,要政府別屈服中國損「台日友誼」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左圖取自 zhenghu feng,CC Licensed。、右圖取自 總統府 flickr,經編輯合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