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面對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外界多把焦點放在醫療人員為此付出無限辛勞、旅宿業者受重創上,但國內有其他的「隱形產業」,因疫情面臨極大風險,那就是農業。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近日警告,全球供應鏈與勞動力受阻,恐進一步引發糧食短缺問題;而本文將解釋,為何台灣沒適時調整農業政策,將可能演變成國安危機。(責任編輯:黃梅茹)

首圖來源:pixnio 免費圖庫

文/陳玠廷(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研究員)

隨著全球武漢肺炎疫情的升溫,影響的層面以及對各產業的衝擊也越來越嚴峻。就農業議題來說,我倒覺得這是一個福禍相倚的歷史時刻,以先前民眾爭搶物資的社會現象為例,讓過去長久以來儘管耳熟能詳卻無感的概念有了一個具體化的機會,以最近幾篇關於臺灣糧食自給率的討論為例,多是從「夠不夠」的角度出發,但只談夠不夠真的就夠了嗎?

從國人飲食習慣搭配糧食自給率,看台灣缺糧可能

從最近廣受討論的稻米來看,在農委會今年所發布的「107年我國糧食供需統計結果」中指出:隨著家庭外食比例提高,及飲食選擇多樣化的影響,我國傳統主食白米漸為其他食物替代,每人每年白米供給量逐年下降,107 年為 45.6 公斤,較 87 年減少 11.1 公斤(-19.6%)。另一方面,雖然 107 年以熱量加權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34.6%,較 106 年增加 2.3 個百分點,但稻米的自給率卻高達 120.1%。

也因此,糧食自給率與飲食習慣的變遷要同時放在一起看才有意義。以前述稻米為例,雖然目前帳面上的自給率超過 100%,但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相較於過去,國人年平均的食米量驟減所導致。所以到底臺灣的米夠不夠吃,以「目前」國人的飲食習慣來講當然是相當充足,且在農委會開糧倉的宣示下,短時間內的確是供應無虞。

既然如此,我們如何在疫情擴散的時刻思考糧食自給率這個議題呢?回到「夠不夠」與「飲食習慣」的討論,在承平時期我們不容易意識到飲食習慣的變化,就如同我們很難精準地說出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早餐已不再「呷糜」了對吧!

但維持目前的飲食習慣或消費,會不會在未來因為各種局勢的變化而出現劇烈的改變呢?根據 FAO 最近提出的警示,讓我們隨便舉幾個可能的情境來討論:

1. 未來動物飼料的供應與屠宰場域的管理恐受疫情波及;而使肉品價格出現飆升的狀況;(消費者減少肉食的攝取)

2. 國人經濟收入受疫情影響,減少了對部分非民生必須農產品的消費,導致農民為降低損失而減產;(本土農作減產)

3. 國家對港口的管控,影響括國農產貿易的正常運作。(得靠自己餵飽自己)

前述狀況的出現,都很有機會在消費端出現飲食習慣自願或被迫的改變,屆時被改變的除了各種項目的熱量攝取比例,還直接影響了國內糧食的供需。然而,影響糧食供需的因素複雜而多元,包括:農民、作物類別、產銷體制、物流、加工、通路、消費者行為⋯⋯等,牽一髮而動全身。舉例來說,當因為停課或擔心疫情而導致農民減產甚至離農,儘管在短時間內不至於衝擊到國人的糧食供應,但農業生產畢竟不像其他產業說復工就復工,會不會出現有消費需求、也有良田農地,但卻諷刺的來不及生產的狀況呢?

台灣農業在疫情下成高風險產業,若沒妥善處理將迎來國安危機

此外,談夠不夠也不是只有從生產端來看,消費者的觀感與態度也同樣重要,如果人民在意的只是眼前夠不夠的話,那這社會根本不應該出現囤積搶貨的行為。在今天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的一篇報導《California’s farm workers pick America’s essential produce—unprotected from coronavirus》中,就更具體的提到了幾個農業現場受疫情影響的現象:

1. 保持社交距離作為防疫的措施,並不完全適用於農業

2. 消費的驟減,的確對農業生產、農業從業人員帶來衝擊

簡而言之,我們可以在這篇報導中看到,第一線投入生產的農業從業人員儼然已成為這波疫情影響下的高風險族群:高齡化的勞動力、孱弱、長期低薪無健康保險、未配備合適的工作防護、有較高的呼吸道疾病與高血壓機率⋯⋯而部分需要密集勞力以供運作的農食產業鏈,萬一出現確診案例的話,其所爆發的危機除了可能重擊已十分緊繃的美國食品體系外,消費者在唯恐食物匱乏的預期心理下,也將形成社會動盪不安的來源。

從過去消費者搶購、囤積農產品的行為來看,其根本因素是來自對真實運作機制的不瞭解及資訊落差下的預期心態。借鑒《衛報》的報導所得到的啟示,如何將農業的角色置放在作為因應疫情以防災的位置,這不僅是一個重要觀念的典範轉移,也會是迫在眼前的行動舉措。

因此,套一句最近突然又夯起來的金句:你的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我們在過往的太平盛世,可以在臺灣享受到物美價廉的各種農產品,那是因為有許多平常根本不會認真看待的小細節默默的運作著;然而受到疫情所迫,全球習以為常的運作都變了調時,有些基本概念也成了我們無可迴避的課題,比方說糧食自給率、糧食主權、農地農用⋯⋯這都不再是口號式、理想式的無病呻吟。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疫情給人類帶來災難,卻也讓這個社會看見機會,至少我們就真實地從這次疫情影響所及的種種層面,立體鮮明地看到農業與國安的關聯性以及改革的迫切性。

推薦閱讀

【教廷、美國搶囤台灣米】MOU 簽到手軟!台東青農 1 招讓世界吃得安心,連對付天敵也「超友善」

【台灣米破 3 關擊敗 5 千選手】台灣老伯低調種米 70 年獲「日稻米金賞獎」,通過「鑑定士感官測試」全因精準施肥

【捨高利潤檳榔保護家園】「1 關鍵」讓他砍光檳榔樹改種咖啡豆!花蓮青農用「黑金」實現土地永續

(本文經原作者 陳玠廷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武漢肺炎對臺灣農業發展帶來的警語〉。首圖來源:pixnio 免費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