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據《中央社》報導,日前來台演出的澳洲籍音樂家返國後、確診武漢肺炎,不僅導致一同演出的 NSO樂團成員被要求進行居家隔離,連帶兩廳院也閉館進行消毒,並取消 8 檔節目。
武漢肺炎爆發後,許多展覽、演出為避免集會群聚感染發生的可能,多數選擇延期或取消,讓藝文產業造成不小衝擊。對此,文化部 12日也公告藝文產業紓困振興辦法,表示3月16起開始受理申請,盼能幫助藝文產業。但,政府的紓困振興方案應該如何執行,才能真正解決藝文產業的痛點?一起來看作者的分析。(責任編輯:徐子捷)

示意圖:1914華山藝文特區。圖片來源:Chi-Hung Lin,cc-licensed。
文/時代力量智庫執行長 李兆立
澳籍音樂家來台演出後確診,讓藝文產業雪上加霜
最近一位音樂家確診的消息,讓國家音樂廳閉館消毒,許多當天在場者遭到隔離,這對原本就受武漢肺炎劇烈衝擊的藝文產業,無疑是雪上加霜。
本來嘛,去看表演不僅人群聚集的染疫風險比較高,在家不用時時戴口罩也更快活,所以相信最近有去逛展、看電影、聽音樂的朋友都有發現,各處的人潮都比平常少了許多。如今真有表演者確診,「看表演不如宅在家」的傾向肯定會更加強烈。當然,藝文產業的慘況早有公開發聲,主管機關也有正面回應會納入紓困。然而,政府目前端出的600億「紓困振興」特別預算,真的能幫到藝文產業嗎?
藝文產業的受害者分三大類
當表演收入縮水甚至乾脆延期時,這項產業受到影響的人,可大致分為三類:一、表演場地因為通常有成立公司,因此最有機會得到紓困補貼及減稅;二、許多隸屬公司的表演者,一邊得到基本月薪的支持,一邊利用這段表演的空擋進行創作, 勉強撐得過去。
然而,包括一些表演者,以及許多負責協助表演的工作人員,例如負責燈光、舞台、場佈的工作者,往往都是自由業者。他們既拿不到政府補貼,又領不到公司薪水,如今手上的收入瞬間斷流,成了眼前最該獲得紓困,卻又得不到紓困的受害者。
那該怎辦?其實只要換個思維方式就會有解。政府紓困的直覺做法常常是「發錢補貼」,但對於更多人來說,其實「減稅」不僅更節省行政成本,也更能彈性適用到需要紓困的對象。
因此,有公司的,可以緩徵營業稅;至於自由業者,就可以從他們最常領取的「執行業務所得」來著手減稅或提供分期繳稅,以避免即將到來的五月申報所得稅,再度重擊他們原本就脆弱的現金流。
紓困之餘,還要振興。然而,如果沒有弄清楚產業的特性,一味的撒錢不但無助於「化危機為轉機」,甚至會釀成更多危機,害慘藝文產業。
政府執行「紓困與振興」前,須先了解各產業特性
例如,同樣因為武漢肺炎受創很深,餐飲業根據SARS的經驗,景氣會在疫情降溫後自動反彈,讓業者恢復元氣,但藝文產業卻不會,為什麼?主因有兩個。
第一,比起每天必須的吃喝,逛展覽看表演並非「必要支出」,用經濟學話說就是「需求彈性比較大」,所以在疫情爆發時會被優先割捨。問題是,即便疫情過去後,被延期的表演展覽在下半年集中舉辦,大家每月的消費預算卻是有限的,不會因此都跑去「看回來」。
第二,即便大家有意願多花點錢去「看回來」,但展演場地和工作人力卻是有限的,大家都被擠在下半年的結果就是大塞車,因此只能花更多的時間去消化,反彈期自然也被拉長。
所以政府應該怎麼辦,才能幫助藝文界化危機為轉機,甚至藉此轉型升級?
比起大撒幣,藝文產業更需政府改善周遭的軟、硬體環境
首先,請各級政府務必「不要做」的,就是為了「把觀眾找回來」,而花大錢去舉辦一大堆免費進場的表演!
長期以來,政府以提倡藝文活動為名,花錢舉辦了很多讓大家免費觀賞的表演,讓帳面上的「藝文活動參與人次」屢創新高。然而,當藝文活動開始要產業化時,政府持續舉辦的免費活動,卻會間接扼殺了「收費看表演」的消費文化及產業空間。
因此,要振興藝文產業,如果中央和地方政府真想幫上忙,就請從停止「花民眾的錢請民眾看表演」做起。首長去拍照打卡與民同樂時所犧牲的,是藝文產業創造合理商業模式的機會。
其次,對於藝文產業來說,比起大撒幣,真正需要政府做的,是趁機改善周遭的軟、硬體環境,包括場地週遭的交通或環境,讓想要接觸藝文展演的每一個人,都能更舒適便利地前往,就是幫了大忙。
紓困和振興,要解決的是不同的問題,但同樣需要政府發揮智慧,真正瞭解產業特性,並且願意導入創新觀念,才能開出藥到病除的政策,化肺炎危機為轉機。
推薦閱讀
【時力專欄】拒絕大埔案再現!《國土計畫法》修正案 2 大爭議,讓計畫法變成「破壞法」
【時力專欄】「防疫照顧假」真有幫助到勞工嗎?人權律師曝:「有假無薪」恐造成更大風險
【時力專欄】台灣社會住宅興建比例「世界最低」!新科立委拋 4 解方,兌現年輕世代一個「住」得起的未來
(本文經專欄作者 時代力量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音樂廳染疫 藝文重創 政府怎麼救?〉 首圖來源:Chi-Hung Lin,cc-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