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滯留中國湖北的血友病童與母親在24日搭機返台,並已接受治療與隔離措施,不過男童母親日前的行徑卻引發網友不滿。據《自由時報》報導,男童母親遭網友被起底疑在做直銷,月入46萬,讓網友直批「不應該讓這種人爽用健保」。此外,主播張雅琴在《年代晚報》中也直言,如果他們符合規定,當然可以使用健保,但不能用台灣吃台灣的,卻罵台灣。

因血友病童一事讓台灣健保的討論再次浮上檯面。究竟,台灣健保是「福利」還是「保險」?(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 ,CC Licensed,經編輯合併。

文/林韋地

台灣健保是「福利」還是「保險」?

在過去一個月的防疫大戰過程中,「健保」一詞被大量提及。正面地看,很多台灣人覺得台灣的「健保」是一個台灣人很驕傲和共同擁有的東西,負面的情況是,「健保」也成為發洩仇外情緒的用語,「幹嘛來用『我們』的健保」。

不知道有沒有很多人記得,健保其實是國民黨黨國時代的產物,1996年連戰擔任行政院長時的「政績」。那剛好是我家離開台灣前夕,那個年紀的我當然不可能知道很多細節,但印象中我父母和很多醫界的長輩對健保其實多採負面看法,我也不知道健保構想和實施的過程中,倒底咨詢過多少醫界人士的意見。(可能沒有很多,因為台灣醫界都偏綠)。

台灣政治民主化二十年,很多事情都經歷改革和轉型正義,但是健保一直卡在那邊,雖然有好幾次財政危機要破產了所以做了些修正延壽,但並沒有碰觸到最根本的問題。在其他民主國家公共醫療都是頭等大問題,但在台灣總統大選就很容易跑去談爬樹聞水個人豪宅家族盜採砂石之類的事情,所以很多公共政策,包括健保,就沒有得到充份的討論和檢視。

台灣的健保有一個很根本的精神混亂,就是它到底是一個「福利」政策,還是它其實是一個「保險」。這個問題其實柯文哲提過,但他沒有表態也沒有完整地提出他的論述。從台灣社會對健保的想像和觀感來看,它其實比較接近一個「福利」,但它實際上的運作卻是被當作一個「保險」在執行

因為是「保險」,所以有收「保費」,而且是強制納保,但這個保費的多少是根據身份和收入,不是身體的健康風險,所以它其實更像一種「稅」,而且是身體健康的年輕人補貼年紀大的老年人,這裡其實有世代正義的問題,(而且還要考慮到這個健保等到現在的年輕人老了時還在不在的問題)。如果不用給健保費,公共醫療全數由政治負擔,其實年輕人有更多的收入可以去支配可以改善他們的生活。

因為是「保險」,所以強制外國人納保,而健保實質上從這些外國人「賺錢」,因為在台灣就學就業的外國人多年輕身強體壯,給的保費遠低於使用率。但公眾觀感甚至政府官方說法健保是給外國人「福利」,這其實是與實際情況不符。

唯一tricky的部份就是陸配或是大陸眷屬,這一類別的使用率是高於給的保費,所以這裡就有一個政治問題,就是站在台灣和中國一邊一國的立場,那中國人應該是比照其他外國人辦理,那如果給外國人保,就不能不給中國人保(之前僑外生納保時最後就歪掉牽扯去陸生納保的問題)。

健保最大的問題:限制醫藥產業的資本膨脹

而健保最大的問題,就是它限制了幾乎全台灣醫藥產業的資本膨脹,因為這樣健保才付得起。所以它實際上幾乎消滅了正規醫療絕大部份的自由巿場,價格無法適當通膨,結果就是造成醫護人員的勞力所得被剝削,實質上降低了醫護人員在台灣社會的經濟地位,或者醫護人員必須付出比過去更多的血汗和勞力來維持合理的收入,這也造成很多醫護人員只好轉去做不受健保控制的產業,比如醫美,或是就被外國挖角(包括中國),這讓台灣的醫療漸漸失去國際競爭力。

台灣醫護體系重要專科四大皆空,和基礎醫護人員如住院醫師和護理師等是如何血汗如何被系統性剝削,已經有太多文章寫過了,而這都是健保所造成。所以如果因為這次防疫,而真的覺得醫護人員很辛苦很血汗,那其實應該要追蹤和關心健保的發展,和是否有政治人物願意扛起改革的責任。

我個人是主張健保往福利政策方向移動和修正,在這個前提下,不保外國人也沒有問題,就限定在本國國民即可,但盡可能增加政府負擔的比重,(目前應該是36%),盡可能地減少保費和給付範圍,(比方說,只給付公立醫院),讓公立(健保)巿場和私立(自費)巿場分開,讓那些經濟有能力的病人去私立巿場看,也讓那些想要賺錢的醫護人員可以投入私立巿場。

供參考,英國的公立醫院是居民(resident)不限國籍都免費,新加坡是公立醫院急診無論什麼病人都統一收費,其他服務公民政府補貼80%,永久居民60%,外國人無補貼。

限縮健保的規模,釋放醫藥產能回歸自由巿場,才是讓健保可長可久,又能讓台灣醫療水準重回世界頂尖的正本清源之道。

推薦閱讀

【健保制度哪裡值得驕傲?】台灣健保的「俗」真相,建立在被剝削的 3 種人身上

【健保登《華盛頓郵報》並不榮耀】老外來台看病超便宜,讓台大教授忍痛戳破「血汗真相」

【小病也跑大醫院?】7 成台人認同「分級醫療」卻難達成,台「看病習慣」阻礙健保進步

(本文經原作者 林韋地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 連結  。首圖來源: ,CC Licensed,經編輯合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