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原作者 人文・島嶼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女神媽祖遶境全世界? 北藝大戴嘉明用陣頭動畫來啟動 〉。首圖來源:林俊孝 攝影。)
【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全台宮廟多達數萬間、祭祀慶典的陣頭表演成為台灣的特有文化,但你知道有些陣頭表演技藝正面臨消失窘境嗎?
藝術家林智信花 20 年創作世界最長版畫《迎媽祖》,詳細紀錄在地 68 種珍稀、將失傳的陣頭表演,但因著作太巨大難以展示,多虧台藝大教授戴嘉明助這幅畫數位化,終讓歐美國家看到台灣的特有的陣頭文化。一起來看他在製作過程中,經歷了哪些困境。(責任編輯:黃梅茹)

專精於動畫製作的北藝大新媒系戴嘉明教授,透過3D 動畫讓這幅世界最長版畫《迎媽祖》動起來。首圖來源:林俊孝 攝影。
採訪撰文/沈眠
編輯、攝影/林俊孝
藝陣文化是台灣獨特的傳統民俗技藝,在宮廟宗教遶境活動時,用以酬神。藝陣又稱「走會」,乃藝閣、陣頭的合稱:前者由小孩子裝扮各種歷史人物,入座精美閣子,以人力扛抬車的方式載送,類似花車;後者種類繁多,有八家將、七爺八爺、官將首等,藝陣文化除展現人們對神明的感激之情,更從中感受到熱鬧的氛圍,同時傳承好幾代人回憶。
一般都市人鮮少有機會認識台灣藝陣全貌,藝術家林智信花費 20 年時光,苦心創作出長達 124 公尺的巨幅木刻版畫《迎媽祖》,詳細紀錄在地 68 種陣頭,但這「巨作」卻難有展示的地方,讓民眾一睹風采。
但數位科技讓傳統傳承有了契機,專精於動畫製作的北藝大新媒系戴嘉明教授,透過 3D 動畫,以及動作捕捉系統,讓這幅世界最長版畫《迎媽祖》動起來!甚至這場數位遶境還遠赴歐洲、美洲等地。
把木刻版畫製 3D 動畫前,戴嘉明得先過心裡的那道坎
執行這項任務前,戴嘉明卻遇上心理上的難題,因本身信仰基督,成長過程中不拿香、不拜拜,因此,民間信仰、遶境活動與宮廟文化彷彿都跟他無關。
「但我知道老畫家的心願是作品可以像上海世博展出的《清明上河圖》,以及故宮融合聲光影音互動科技而合璧的《富春山居圖》一樣的『動態化』。」戴嘉明深思著。且《迎媽祖》長度太長,展覽機會受限,為了能夠讓更多人一睹這幅作品,他便想奮力一試。
執行計畫期間,戴嘉明深切瞭解:「世界上有各種文化,但不同文化間往往無法彼此諒解,比如歐美、中東長久對立。我們需要更多跨域、融合,而非根著於基本立場。這彷彿變成我的使命!」
為將《迎媽祖》做成活生生的動畫,戴嘉明先請林智信從 68 個藝陣中挑選 4 個非做不可的演出,分別是八家將、七爺八爺、白鶴陣與三姑六婆。他表示,要將版畫的人物變為栩栩如生,陣頭專業的動作當然不可或缺,因此,他帶著具備將人的肢體動作捕捉、數位化的 Kinect 攝影機,到宮廟前實錄藝陣表演。
七爺八爺陣都入作!他呈現 4 種台灣陣頭不可少的藝陣形式
八家將陣:所謂「八家將」基本的成員是指甘、柳、范、謝四爺合稱「四將」;春、夏、秋、冬四神併稱「四季神」,加起來合稱「八將」,實際上成員頗不一致,有四人或六人成陣,八人、十人、十二人成陣,演變至今甚至十六人、三十二人成陣的都有。

八家將陣,圖片提供:戴嘉明。
七爺、八爺陣:神將陣是在表演時係由人撐起「大仙翁仔」,依不同的神明腳踏各式步法。神將陣中的七爺、八爺陣,又稱「范謝將軍陣」,屬於黑白無常中的一種,手執腳鐐手銬,專職緝拿鬼魂、協助賞善罰惡,城隍廟多用這種陣式。

七爺、八爺陣,圖片提供:戴嘉明。
三姑六婆陣:老、中、青、幼四代粉墨登場,以男扮女裝採高蹺的方式登場。因為演出時考驗表演者的體力、柔軟度等,目前參與者以小朋友居多。

三姑六婆陣,圖片提供:戴嘉明。
白鶴陣:白鶴陣與宋江陣表演型態相同,最大的差別在於白鶴陣以白鶴、童子領陣,宋江陣則以頭旗、雙斧領陣,組成人數為 36 人陣。是目前臺灣即將消失的藝陣表演,僅存的表演者年紀都很大。

白鶴陣,圖片提供:戴嘉明。
沒聖筊就不能拍攝!他在製作過程遇到哪些難題?
為什麼不到攝影棚拍攝呢?戴嘉明解釋:「進棚拍確實更能清晰捕獲藝陣動作,但陣頭是為了娛樂神,而不是人,所以要藝陣表演者入棚,他們必須先博杯(擲筊)請示神明。」一旦沒有聖筊(筊杯顯示為一平一凸),便無法拍攝。為避免意外發生,戴嘉明便決定前往現場拍攝。他也發現,如此一來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讓陣頭表演在街道上進行,動作也更自然流暢,毫不生硬。
不過戴嘉明坦承,只能偵測動作的 Kinect 攝影機,完成捕捉動作,匯入 Brekel Kinect Pro Body 軟體後,頗讓他吃苦頭:「必須另外看側錄影片,跟捕獲到的動作進行比對。因輸進電腦的動作不少肢體歪曲扭斜,甚至手肘彎折呈現斷裂狀,得透過現場畫面一一重新校正,成品才得以生動、不僵硬。」

戴嘉明花兩年的時間將真人動作捕捉,再把人物從版畫上裁切下來、建立 3D 模型的藝陣人物圖像,重新凝合,保留即將消失的陣頭藝術。圖片提供:戴嘉明。
動作完成後,再將人物從版畫上裁切下來,並建立 3D 模型的藝陣人物圖像,重新凝合。戴嘉明以兩年的時間,將《數位迎媽祖》計畫完成,除有八家將、七爺八爺、白鶴陣與三姑六婆的 3D 動畫外,另外還有 13 組、2D 方式製作的 Hot Spot(互動式主題)動態圖文、影音,包含媽祖飛昇圖、西遊記、舞龍陣、麒麟陣、宋江陣等,部分作品也轉變成 3D 列印、VR 虛擬實境等形式在「後技藝 —— 科技部藝術研究展」中展出,讓人們用不同體驗、傳承屬於這塊土地的文化。
他帶著藝陣動畫闖歐美國,笑稱好像帶媽祖在國際遶境
戴嘉明認為,林智信《迎媽祖》不止是藝術作品,更是對地方文化、民俗的總體性紀錄,而《數位迎媽祖》則是能透過動畫的數位媒體再創作,重新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戴嘉明嗓音裡有著光亮感:「我們活在一個人的視覺鑑賞不斷提升的年代。動畫、 3D 列印或者 VR、AR 製作,使觀者不但能夠清楚欣賞覽展品裡人物的各樣表演細節,也能夠經由交流互動,讓觀者更深入情境裡,體驗到藝術、文化的迷人豐饒之處。」

後技藝 —— 科技部藝術研究展中,戴嘉明將動畫採用3D列印、VR等呈現方式,使觀者不但能夠清楚賞覽展品裡人物的各樣表演細節,也能夠經由交流互動,讓觀者更深入情境裡,體驗到藝術或文化的迷人豐饒之處。圖片來源:攝影 林俊孝。
此外,戴嘉明感嘆地說:「林智信所畫的藝陣,有許多已經失傳或正凋零,現在遶境活動能看到的可能只剩下3、40種。」他以白鶴陣舉例,如今全台僅有台南七股區的寶安宮能見得,「但他們年紀大了,跳起來不免喘,感覺很吃力。」
一般來說,陣頭多給人粗莽或不務正業的負面印象,部分人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投入相關表演,但戴嘉明在場的感受反倒是,無論跳八家將的高中生們,抑或三姑六婆踩高蹺的小學生,都是為了文化與信仰的傳承而盡力,那是一種想保存自身系統的獨特力量。
後來戴嘉明帶著白鶴陣動畫影片,前往 SIGGRAPH(世界最大型圖像研討會,參與者包含皮克斯、夢工廠等好萊塢電影公司,以及NASA等單位),於洛杉磯的 Convention Center 發表白鶴陣動畫影片,頗受好評,後來陸續遠赴美國拉斯維加斯、瑞士、加拿大等地。戴嘉明微笑道:「台灣的電腦科技、版畫藝術、藝陣文化所總和的能量很大,無須妄自菲薄。而且,同時我好像也有帶著媽祖在國際上遶境的感覺。」
他想藉此打破「動畫經濟」迷思,走向動畫藝術之路
如今,動畫產業因美國好萊塢、日本的緣故,變為極具競爭力的經濟場域。多年來投身動畫領域,戴嘉明傾向不以「賣座成敗」論英雄,他強調:「動畫是相當自由的藝術。動畫經濟是一條路,但動畫藝術也是一條路。我們不必受限於動畫轉換為財富的思路。」
正如同台灣新電影非常傑出,有楊德昌、侯孝賢等大師,但台灣電影產業至今都受限於市場規模。戴嘉明幾乎苦口婆心地說:「如果把動畫當作一種創作的形式,有強烈的熱情,而不是視為巨大經濟體,應該更適宜於台灣動畫人才所處的環境與現狀。」

戴嘉明感嘆地說:「林智信所畫的藝陣,有許多已經失傳或正凋零,現在遶境活動能看到的可能只剩下3、40種。」圖片來源:攝影 林俊孝。

戴嘉明帶著白鶴陣動畫影片,前往SIGGRAPH(世界最大型圖像研討會,參與者包含皮克斯、夢工廠等好萊塢電影公司,以及NASA等單位),於洛杉磯的 Convention Center發表白鶴陣動畫影片,頗受好評。圖片來源:攝影 林俊孝。
推薦閱讀
【捍衛台灣文化刻不容緩】為「台灣偶戲」赴 50+ 國表演!鄭麗君親飛法國頒獎給「用行動愛台灣」的法國人
陣頭就是社會亂源?全台第一位「太子咩」,以台灣刻板印象來說她電爆一堆魯蛇
【有料八卦】解密臺灣宮廟黑幕:如何用「宗教+黑道+黨國樁腳」完美洗錢
(本文經原作者 人文・島嶼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女神媽祖遶境全世界? 北藝大戴嘉明用陣頭動畫來啟動 〉。首圖來源:林俊孝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