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澳洲野火已延燒數個月,這次野火迄今已燒掉相當於3個台灣的面積,而雪梨經濟一天就損失約新台幣10億元。不僅千名居民逃離家園,大火更重創當地生態,袋鼠島遭波及,而救難單位表示,島上無尾熊恐怕有半數死亡。
然而專家預估,這場大火還要再燒兩個月。面對澳洲野火災情,國際巨星和英國王室成員,紛紛站出來提供澳州金錢援助。但是你除了祈禱和捐錢之外,我們還可以透過5方法一起拯救澳洲!(責任編輯:謝佩如)

澳洲野火已延燒數個月,澳洲當局下令,從諾拉(位於雪梨南方約3小時車程)到維多利亞省邊界長達350公里的沿岸區域,需進行大規模遊客疏散。圖片來源:擷取自Twitter
「全世界都在關注澳洲森林大火,我們除了關注、祈禱還能怎麼做?」
澳洲森林大火研判還要再燒兩個月,目前的災情:
1.災區範圍是2019年南美大火2倍大、加州大火6倍大
2.預估五億動物已經葬生火海
3.專家研判要40年以上才能恢復生態
接連不斷的大火,其實和現在越加急遽的氣候變遷有關係,氣候變遷造成了極端氣候的增加、土地退化、沙漠化、水資源稀缺與海平面上升。

從澳洲野火竄起的濃煙今天覆蓋鄰國紐西蘭部分地區,讓大城奧克蘭(Auckland)天空變成一片黃澄澄,引發居民不安,直說這個景象宛如「世界末日」。圖片來源:擷取自Twitter
面對野火災情我們能怎麼做
在鍵盤前面看著照片默哀或是祈禱下雨是最沒用的,沒有付出實際行為,一切都不會改變。
1.減少食用肉類,尤其是進口牛、羊、豬。畜牧業是氣候變遷與全球環境惡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它排放的溫室氣體的體積,僅次於能源生產所造成的排放(全球畜牧業排放了超過70%的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它導致熱帶雨林被大規模的砍伐,造成大規模物種滅絕,衝擊物種多樣性,它低效率的生產模式消耗了許多的水與土地資源。
改成多蔬食少量肉食人類是雜食動物,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全素生活。一般人以為只憑個人飲食習慣的調整並不能夠帶來什麼實質性的改變,據研究平均而言,一個人是1個月不消費任何動物性食物就可以減少281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省下621公斤的穀物與126702公升的水。
2.減少購買進口產品(無論用品或食品),改用當地生產製造的產品。在製造、運送過程中都會有溫室氣體排放,就是大家熟知的碳排放,溫室氣體是造成氣候異常的原因。運送過程越長、碳排放越高。
3.減少不必要的開銷,包含衣服。很多人在商人大開雙11、現在又來到雙12的促銷,其實不過是誘惑人們購買他們其實不是很需要、但是因為好像能省錢的商業陷阱。
拒絕快時尚,「你穿了一件棉質T恤——它的生產需要用到幾千加侖的水。如果那件T恤是粘膠人造絲做的,那完全可能就是來自亞馬遜的一棵被砍倒的樹(粘膠人造絲是用植物製作成的)。而如果它是化纖、亞克力或尼龍的,那麼你穿的是塑料製品。這些塑料衣服在清洗時,會用塑料微粒污染我們的海洋。」
在購物之前先想過三次,現在需不需要、以後需不需要、需要的密度有多頻繁多重要。除此之外,不需要和不合身的衣服可轉為二手捐贈甚至售出、洗衣服時始用低溫並且使用自然晾曬的方式讓衣服乾燥、可以尋找回收再製產品。
4.關閉你的冷氣aka室內空調。冷氣帶來的全球暖化影響有兩個,一個是耗電量、另一個是氫氟碳化合物,一種極強的溫室氣體,已經被認定為導致全球暖化的元兇之一。
必要情況下需要用冷氣應該調在適當溫度,至今我百思不解為什麼一堆人喜歡在夏天開22度以下低溫,甚至16度吹一整晚但是包裹著冬天用的厚棉被。還是那句話「錢是你的資源是大家的。」
5.請減少使用塑膠產品。根據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的研究報告指出,現今塑膠生產(包含生產過程的排碳以及塑膠產品本身的碳足跡)已經佔了全球碳排放量的6%,相當於全球航空業所造成的碳排放。
簡而言之,我們居住的星球在凋零,我們的生活方式已經不能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因爲你的自私不止會影響到別人,更會讓自己一步步也帶向地獄。
推薦閱讀
【英粉別只焦慮,而是該有效拉票】中間選民才是你的拉票對象:不是反駁打臉「而是先同意」
【罵民進黨金光黨是韓國瑜的特效藥】從韓粉 3 心理連續狀態,解析韓選前 36 小時不放棄的「脫貧招」
【外媒:台灣人在乎經濟勝統獨】蔡英文打破靠「中國經濟才好」的台灣觀,《彭博》評 3 指標利小英連任
「法國有米勒畫農民,台灣也有洪瑞麟畫礦工」——國寶畫家洪瑞麟作品流落海外 40 年,鄭麗君赴美邀文物「回家」
七年級學姊給八年級的情書:我經歷中共「飛彈對準」年代!曾自認生在台灣很衰,但我現在為她驕傲
【台灣成中東高端客的新寵】台灣登中東人必讀的旅遊雜誌,「2 關鍵」花 8 頁介紹台戰地風情、閩南文化
「許淑華是大驚奇,沒人能想到她逼費鴻泰選到如此慘烈」一一民進黨最輕聲細語的許淑華,怎麼讓老藍男坐起來拚選舉?
(本文經原作者 小島日常-islandvibes studio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 連結 。首圖來源: 擷取自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