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中國人在 2018 九合一大選時,特地開團來台觀選,顯示中國人對台灣能舉行民主式選舉感到好奇,甚至讚嘆台灣選舉「嚴格監督候選人」。
除了選舉,中國人又被台灣哪些面向、制度吸引?即使中國人覺得台灣很「自由」,許多人為何不願在台定居?(責任編輯:黃梅茹)
-1024x768.jpg)
圖中正紀念堂的廣場,首圖來源:美國之音 林楓攝影。
台灣 2020 總統大選僅剩 30 天,各方競選造勢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四年一次的大選已經成為台灣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而這種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讓來台灣觀光的遊客和長期就讀的學生會對此感觸良多。
不單是選舉,兩岸法治已有很大不同
台灣已經通過民主選舉進行了三次政權輪換,這種政治制度的區別在台海兩岸之間是最為明顯的了。台灣的自由和民主程度遠超大陸這一點,一般認為是毋庸置疑的。
來自北京的退休幹部丁先生指出,台灣領導人今年 7 月出訪專機出現的違法私煙案,最終總統要為此認錯,還牽連國安局長引咎辭職。最高領導人專機運點兒貨物還有人監督調查,這在對岸恐怕是讓人匪夷所思。
丁先生感嘆:「中國大陸的監督機制太缺乏了,你看台灣,蔡英文有幾棟房、幾塊地都得申報,外邊瞭解得一清二楚。」
他針對大陸方面說:「官員有多少財產公佈出來有那麼困難嗎,提出多少年啦,陽光法案就是執行不起來,不敢透明。大陸的貧富不均問題太嚴重,那些紅二代、官二代當上官就掙錢,而且錢數不是我們普通人能想象得到的。」
來自北京,某三甲醫院的王醫生也提到,大陸雖有紀檢委,抓了一些貪官,但制度上的問題解決不了。「就算有問題也沒地方去說。紀檢就是用自己人監督自己人,就是給人做個樣子看唄。總之是官官相護啊。」
他說,選舉也就是走個過場,給你候選人你沒一個認識,這種五年一次的鬧劇根本是走形式。他說:「我至少有二十年沒去領那張選票了。」
來自浙江,在北部一所大學就讀的本科生陳同學讚賞台灣的民主權利,他認為能人人有投票權確實是一種先進的表現。他也十分讚賞台灣的法治,說有了法治保障,人們就會知道,即使被抓,也有律師能為你爭取權利。
來自大陸北方,正在台灣南部一所大學攻讀學位的研究生 W 同學在生活中有些體會,他感到,偶爾台灣同學主動跟你探討,卻是故意引你說出大陸政府怎麼怎麼不好,這是他有偏見,認為大陸非常不民主,非常不自由。
他說,「我覺得大陸也很民主也很自由,只不過程度不如台灣這麼高而已。如果大陸像他們想象的那樣不自由不民主,那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年輕人可以出國,怎麼大家都能過上一個富足的生活?」
中國大陸民眾喜歡到寶島台灣觀光遊覽,一是語言文化無障礙,感覺適宜,很少疏離感,二是社會制度大不同,十分陌生,卻能滿足好奇心,還能近距離瞭解民主的意義。
中國人對台灣的人文素養感到驚豔
來自北京的退休人員丁先生講述了他的親身經歷,感觸良多。他來台灣看到了當地民眾的人文素養,社會秩序,公共道德,感覺大家都非常有禮貌。
他說,「我一次自己坐地鐵,不熟悉,正在看地圖。就這會兒有人走過來,問『需要幫忙嗎?』正好我就問了那個地方怎麼走。人家挺仔細地解答了,然後再問,『有零錢嗎,我替你買票吧。』本來素不相識啊,幫忙解釋就已經很好了,還要出錢買票!真的讓人感動。」
本科生陳同學感受到的是,台灣民眾對陌生人的態度方面會比大陸人之間,顯得更溫暖些。
他舉例說:「像在超市買東西,就會有『阿嬤』就是我們說的老大媽過來就會跟你聊商品,跟你說這個怎麼怎麼好,那個怎麼不好。生活中我根本就不認識她,但是感覺就是老熟人一樣,這種自然的親近感比大陸好。」
陳同學說台灣人的熱心還體現在大學的講壇。這裡的優勢是教授願意投入時間精力幫助學生,輔導學生。學生有什麼問題教授會樂於不計時間地為你付出,幫能理解所講內容,只要你問,他絕不吝嗇講。他說,這一點在大陸高校中是不多見的。
來自大陸北方的研究生 W 同學說,海峽兩邊最大不同是生活節奏方面。「我感覺在這邊(台灣)大多數人生活得很愜意,挺悠閒,步調也比較慢。人們的親和度比較高。」
他說很喜歡台灣這種生活狀態,並且 7 天 24 小時隨時都能買到吃的,整體環境上看,台灣讓人感覺十分方便,人和人之間感覺很親近。他說:「在台灣如果不談政治,其實大家真的很友好。」
來自重慶的酒店經營業者張先生四年前自由行,悠閒地環遊台灣一圈,對這裡的印象很好,最喜歡台灣注重享受時光的「生活化的形態」。他行程中「盡量都選擇住民宿,這樣跟老闆和當地人都接觸機會多一些,喜歡他們的生活化的方式。生活不著急,覺得生活中悠閒的東西多一些。」
當他們被問「是否願意長期在台生活」,他們毫不猶豫地說出自己的答案
台灣具有自由民主的制度,又有如此適宜的生活狀態,假設可以自由選擇,會不會願意生活在台灣呢?
來自浙江的陳同學說,「如果能選擇在(海峽)哪一遍生活,毫無疑問我會選擇台灣,它比大陸更先進,這點是肯定的。我喜歡台灣的氛圍,這邊的生活步調會更輕鬆一些。另外這邊的法治會更完善一些。」
重慶經營酒店的張先生坦誠從沒想過,他在大陸的事業正紅火,發展快,要全心投入。
來自北京的丁先生說:「我肯定不會選擇台灣。」 雖然說我對台灣民眾印象特好,人都彬彬有禮,講禮貌,有素質,保持了傳統的儒雅文化,比大陸人的素質高。各方面是都不錯。可那地方也就兩個北京那麼大,能有什麼呀?」
他說中國 960 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江河湖海高山大川,我想上哪兒看上哪兒看。
王醫生認為,大陸和台灣,畢竟還是有不少區別的。他說「我希望在大陸生活,同時最好能享有些台灣的民主。但真要我選擇生活在台灣,我還真不願意,台灣地方確實太小了。」
如果能在大陸得到王醫生所希望的民主,就要有人來爭取權利了。王醫生認為之所以還沒大批人這麼做,是因為「大陸現在多數人都收入不錯,掙錢挺多的,吃喝無憂,生活挺好,所以不考慮民主了,只要不影響自己的生活,選誰都行。」
他認為,在爭取民主自由方面年輕人要求得多一些。「可能和人的年齡有關。年輕人要求更多一些。年歲大了就不一樣了。現在生活好,社會穩定,身體健康,就挺好了。」
他們最不喜歡台灣哪點?
「選舉混亂,搞得族群對立。那些競選的人都是政客,每天的口水戰。」這是北京丁先生的看法。
王醫生認為,台灣在經濟建設,市容改造方面做的不夠,他表示,也不能說這就是不喜歡台灣,「可感覺就是台灣的市容真的不如大陸,在直轄市範圍里,台灣最多能跟天津比。」
來自浙江的本科生陳同學,對一些居高臨下地看待陸生的同學不太滿意,他說:「台灣同學有時會特別表現給你他們有投票權和特別高的政治參與度。」讓陸生感覺處於劣勢,他們好像高人一等。
陳同學還舉例說,有時上面政策改進了,宣佈允許陸生校內學習型打工,但學校馬上就說,「我們所有課堂的助教,都不是學習型助理」。還是沒有機會給你。理論和現實是脫離的。這些也是容易令人反感的地方。
在南部大學攻讀學位的 W 同學說:「我碰到過因為對大陸有負面看法的人,不喜歡中國,就把自己的情緒折射在大陸人的身上。比如我來自大陸,之前跟對方沒有任何接觸,他一聽你有大陸口音,態度就不友好。校內校外都曾遇到過。但是這真的是極少數。」
民主、經濟誰優先?
台灣從過去一黨專制到開放黨禁成為當今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這對大陸體制是不是形成了一種挑戰呢?
W 同學說,他來台灣學習之前父母千叮嚀萬囑咐:到了台灣,就是學習,可以戀愛,可以旅行,但別的事情都不要管。 父母強調說,不要去參與選舉活動,遠離政治場合,不要接受採訪。W 同學說因為來台灣嘛,自然「這些東西我認為不論政府還是家長都會囑咐的。」
本科生陳同學說,他的家長也有很多囑咐,要他不必當學霸,身體好最重要。但更多注意的是不要參與政治。他說,像面對記者「這樣的時刻,不論是家長還是台辦,都是比較不願看到的。」
陳同學說,兩邊的制度應該說是各有利弊。他認為,民主是個好東西,但是像大陸那邊,靠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把經濟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這個方向是不錯的,反正是沒有什麼太大問題的。」
陳同學說自己偏向於務實派,他認為經濟發展了,讓人民吃飽穿暖才是最重要的。而民眾富足了,他們才會有更大意願去為自己要求權利,參與社會發展。這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他說:「『民主不能當飯吃』,當初郭台銘說了這話後,引起很大反響,很多批評。」陳同學解釋說,他理解為,這就像說,對非洲某個最落後國家的人民,不能說「給你們民主」就完事了。發展經濟還是第一位的,他如是說。
延伸閱讀
「加拿大沒什麼高樓大廈,也沒有特繁華街道」—— 從加國回來的中國人悟:「有人道」才能被稱先進國家
【開箱中國人不敢說的心聲】來台中客歡迎「傾中者」到中國「體驗差異」!服務生不甩你、用支付寶被騷擾
【最衝擊中國人的台灣景點】中國旅客訪完景美人權園區嘆:台昨日白色恐怖,是我祖國今日真實寫照
(本文經合作夥伴 美國之音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台湾大选在即 陆客陆生感触良多〉。首圖來源:美國之音 林楓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