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經濟是 21 世紀國力競爭指標, 台灣太空政策不能只是炒短線!
多數人看到「太空科技」這個名詞就會產生距離感,不過對工研院工程師出身、曾擔任計畫關鍵技術研發工程師的高鈺婷來說,卻是再親近也不過,「事實上太空科技早就用在我們生活四周,不管是開車找路看 Google Map,或在路上用手機抓寶可夢,都是應用之一。」
太空科技產業應用多元,創造出龐大產業商機,美蘇冷戰結束後一度冷卻的太空科技產業,如今成為各大工業國的必爭之地,不僅美、俄、中、印等大國積極布局,我們鄰近的韓國也開始著手自製火箭。根據聯合國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調查,因太空科技所創造出的全球太空經濟,在 2013 年就有新台幣 76 億元,摩根史坦利更大膽預估,2040 年全球太空產業產值會超過新台幣 30 兆元。
當全世界都在搶太空產業發言權,高鈺婷坦言,台灣欠缺長期計畫,以現在的政策思維,很難搶占未來的太空商機。
太空科技產業發展,台灣擁有產業鏈機會。因為,太空中所用的設備、系統集資通訊、精密機械、材料等技術之大成,這些正是台灣原有優勢,政策佈局得當就有機會推動產業與國際市場趨勢接軌,不但可切入全球太空產業供應鏈,所培養出來的技術還將延伸到其他領域。一直以來,太空科技都被視為國力的展現,身為時代力量新竹市立委參選人,高鈺婷認為台灣應該將太空科技的強化列為政策重點,「台灣在這部分應該要加強布局力道,做長期規劃,才能有效提升國力」。
台灣太空實力不容忽視
很多國人對台灣在太空科技實力的認知,來自於過去太空中心發射的幾次福爾摩沙衛星,衛星上太空後,也僅止於做氣象分析、國土環境遙測與各種科學實驗,不過高鈺婷指出,台灣在太空領域的成就絕不僅止於此,中科院從 1994 年就參加太空磁譜儀計畫,這個計畫由美國政府能源部發起,全球只有 16 個國家獲邀參加,「台灣不僅是其中之一,全球只有三處的監控中心,其中之一就在台灣。」由此就可以看到台灣在太空科技的技術實力。
實力的累積,除了靠太空中心、中科院這些政府研究機構投入研發外,民間產業供應鏈的支援也是關鍵,從福衛五號開始,太空中心就採用國內廠商的關鍵零組件,讓台灣業者的技術先有驗證實例,再順勢切入國際供應鏈,而台灣廠商也很爭氣,過去幾年已經有不錯的成果,高鈺婷再次強調,政府接下來應該透過政策扶植,協助廠商擴大市場競爭力,開拓出另一片藍海市場。

6 月 25 日下午,福爾摩沙衛星七號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搭乘 SpaceX 獵鷹重型火箭發射升空。圖片來源:截自國家太空中心 NSPO 粉專。
盡速修繕相關法源,讓產官學界有目標依循
要強化市場競爭力,就必須有長期的政策規劃,高鈺婷點出現在問題是太空中心的層級偏低。「現在太空中心是科技部國家實驗室的機構,過低的層級,不但限制多,預算更有限。」資源不足太空中心難有作為,不過即便如此,太空中心過去幾次的福衛計畫,也充分展現出台灣的技術實力,「如果拉高層級,讓中心裡面的人有充足的預算大展拳腳,太空中心未來是可以期待的,」高鈺婷說。
不過太空中心要升級,就必須審慎重新思考我國的太空政策。
現在台灣太空政策是每十年規劃一次,但在政黨輪替下,前政府制訂的方向能否為繼任者延續?高鈺婷大有疑慮。高鈺婷指出,從太空中心成立以來幾任主管的敘述,就可以看出政策方向曾經經過幾次轉變,使得發展方向缺乏穩定性。行政院長蘇貞昌雖然前陣子喊出,在未來十年要投入 251 億元新台幣,從 2020 年開始,每一年都要發射一次衛星,不過問題還是跟之前一樣,有可能因為換黨執政導致計畫停擺。
要如何在民主政治政黨輪替的政治風險下,維繫台灣太空科技產業發展優勢?高鈺婷認為,針對太空產業發展檢討現行法源架構,讓太空中心有法源依據升高層級,可以進一步擴編預算、規劃出長期目標與政策方向,「你要讓業界認為政府有心發展,而不是炒短線,他們才會願意投入。」另一方面學界也才能吸引學生投入,解決現在太空中心人才短缺的問題。
科技專業立委,浮現台灣太空產業長期價值
對於太空中心的問題,高鈺婷是台灣政壇少數兼具實務與理論的專家,在台科大電子工程所拿到碩士後,高鈺婷進工研院當工程師,一待就是十年,是工研院研發單位的「女力」代表。
近期兩位美國 NASA 兩位女太空人在國際太空站外漫步,刺激出多數女性科技人「有為者亦若是」的雄心壯志,高鈺婷則為這些人女科技人圓了太空之夢,雖未曾踏入太空,不過在工研院十年中,她曾有六年是太空中心「獵風者號衛星」研發計畫的成員,而且還擔任其中一項關鍵技術的計畫主持人,靠著長期培養的工程師專業與女性特有的敏銳,帶領團隊成員克服技術困難,成功研發出適於衛星應用的的關鍵零組件,也因此,她熟悉太空科技所需要的各種「眉角」,而這些「眉角」往往是決定衛星能否正常運作的關鍵。
「很多太空政策沒有辦法立竿見影,在短期內看到效益,再加上這是太專業的領域,絕大多數政府官員和立委都不懂,很容易就出現外行領導內行的狀況。」最常見的不是要求專業團隊做非專業的事,就是不明就裡亂砍預算,讓專業團隊常常有秀才遇到兵的感覺,高鈺婷指出這也是為何國內需要有高科技專業立法委員的原因,只有對科技有專業的立委,才能聽得懂專業名詞背後的意義,知道太空中心的困難所在,提供適時協助。「當然從另一方面來看,專業立委才能精準監督太空中心的工作執行進度和預算編列,讓政策效果可以如預期浮現。」
對於台灣未來的太空發展,高鈺婷還是認為需要有長期策略,「太空裡面的各種技術都要經過嚴苛而且長期的認證,才會被採用。」如果還是以現在短期就得見效的做法,台灣的太空政策就只能停留在最淺的這一層,對國家科技發展的助力有限,對於未來,高鈺婷允諾會全力推動相關法源建立,協助台灣把太空政策做長,讓產學兩界有動力培養人才、研發技術、完整供應鏈,「這樣台灣的太空政策才會有具體目標,附加價值也才能浮現。」高鈺婷說。
(歡迎授權合作夥伴轉載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