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台灣公部門正努力甩掉「中華民國美學」,但開會文化跟上國際腳步了嗎?作者曾在美國擔任過 14 年公務員,他回台灣到公家機關服務,得出一個感想:台灣政府單位不懂得如何開會!而公部門開會沒效率,竟與填鴨式教育有關?(責任編輯:黃梅茹)

首圖來源:免費圖庫 Pixabay。
文/外國倫看台灣
在美國當了 14 年的公務員之後,我回到台灣就直接加入中華民國體制,開始在台灣的政府單位當一個被約聘的專案經理。
在台灣的政府機關當菜鳥,我知道要懂得察言觀色,低調一點,先了解台灣政府的文化,學習這邊的倫理和規矩,上班一個月之後,我發現了一些台灣政府文化和美國的政府文化差異。
我是一個電腦系統分析師,所以我的工作就是要學習部門裡面的運作流程,然後設計改良的流程 (SOP),通常會運用新的電腦系統讓流程更加有效率,增加自動化。所以做我們這一行的常常要諮詢部門裡的員工,才能了解細節。也就是說電腦分析師常常要和客戶開會,和使用者商討需求。
台美公部門開會文化大不同
在台灣的政府上班一個月之後,我很快就發現台灣的政府的開會的方式,不是在做意見交流,而是在聽長官的指示。每次開會基本上最有權力表達意見的人,都是官階最高的人。通常會要求開會的人也都是位階較高的人,甚至有幾次,因為電腦系統需要商討細節和開會,結果資訊人員都沒有發言,反而是跟資訊背景完全不相干的部門長官佔據了大部分的發言,資訊會議的效率低落可想而知。我後來詢問了一些朋友和同事,他們告訴我在台灣其他的政府單位也都是這樣的,這是文化的問題。
可是我在美國的政府上班的時候,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要求開會,而決定要開會的人通常會主持會議。因為要求開會的人想要了解狀況或者是和部門裡的人商討事情,所以要求開會的人就會主持會議,不是位階最高的長官主持會議,會議是用來討論事情,不是用來聽長官的指示。
很多時候,部門的首長都沒有太多的意見,通常是開會過程中問幾個問題,或者是詢問案子的進度。來參加會議的人,不論位階高低,都可以暢所欲言,所以溝通良好。我還記得我大學剛畢業就進入美國政府上班,還是個年輕小伙子的時候,就在一個 20 幾人的會議,包括部門首長也在場,我可以告訴他們許多電腦系統的問題,儘管我只是個新來的,他們仍然詢問我的看法,尊重我的專業。
我在台灣政府上班的感想是: 台灣的政府單位不懂得如何開會。
台灣為什麼會這樣?
我一開始猜測是因為台灣的權威體制,可是後來想想,我覺得主要原因可能是台灣的填鴨式教育造成的。台灣的教育制度從小學一直到碩士班,學生基本上都是坐在椅子上不發一言,完全的接受老師的灌輸,也就是填鴨式教育。一個普通人一生上學的時間就花了將近 20 年,在這種教育體制下,許多人已經習慣坐著聽話,把學校教室的那一套直接搬到公司的會議裡了。
相較之下,我在美國唸碩士班的時候,班上的學生許多都是當地公司裡的主管, 課堂除了的學習教授教的內容,大部分時間時間都是同學之間互相討論學習,班上也有一些從台灣來的留學生,他們總是幾個人坐在一起,不發言,也從來不問任何問題。 上了幾節課後,教授都覺得有點奇怪,我還記得教授說,「我們班上幾個外國來的留學生似乎都不說話,或許是文化的問題吧?」
台灣是一個很年輕的民主國家,在文化上正在慢慢地擺脫中國式的權威教育,我們有許多體制和思想還停留在權威時代。如果台灣的教育不去除權威,不鼓勵學生學習如何討論事情,我想再過 30 年,台灣的政府單位仍然不懂得如何開會⋯⋯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Line 好友!
延伸閱讀
【不做連兒子都沒興趣的文宣】林務局帶動國民美學!「插畫風月曆」讓年輕族群關注森林
【美國人訪台的深刻領悟】為何「反攻大陸決心」,也是騎機車變傳統的原因之一?
【老外台商的 35 年驚豔觀察】巴基斯坦人來台狂讚治安與人情味,但無法忍受台人「幻想式殺價」
(本文經原作者 外國倫看台灣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不會開會的中華民國〉。首圖來源:免費圖庫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