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所謂「政治」即「管理眾人之事」,但過去的「眾人」都是以「男性」為主。然而,近幾年女力崛起,不少國家總理、總統開始出現女性。

港台領導人皆為女性,但政治路線卻大相逕庭,究竟蔡英文和林鄭月娥之間的差別在哪?女力是否成為「政治的包裝紙」?(責任編輯:謝佩如)

圖片來源:中央社

文/余筱菁(新竹縣議員、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易俊宏(台灣綠黨中執委)

女性政治觀點看台灣與香港女力初起

2016年,台灣選出第一任女性總統蔡英文;2017年,香港第一位女性特首林鄭月娥也走馬上任。似乎在亞洲的政治女力奮起、令人倍感期待。對新科議員、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余筱菁而言,同是女性工作者,對於這兩股卓然出群的「女力」有不同判斷:以國際綠黨的角度,如何分析民主台灣的總統、與號稱20年不變的中國香港特區?

「今日香港、明日台灣」,是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中,廣為流傳的口號。當時的香港,凸顯出在回歸後的經濟發展,因為過度依賴中國市場,在提振整體經濟的同時,卻也有不少負面效果產生:資產泡沫化、貧富差距擴大……最重要的,還是中國資金帶來的政策影響,蠶食鯨吞著香港的民主與自由。

香港主權移交後的20年後,被迫引進大量中國人(俗稱洗人口),在食衣住行、教育、工作… 等生活各方面,都埋下不少陸港矛盾。在太陽花爆發的2014年後,香港雨傘革命應運而生;雨傘運動除了紀念回歸的71遊行以外,港人第一次站上街頭:「港人治港」、「真普選」是主要的口號,因為中國承諾香港的一國兩制已經蕩然無存。

相似承諾,不同結果

林鄭月娥在雨傘革命後當選特首,宣告雨傘革命訴求的真普選已然失敗。由中國主導的普選出線的林鄭月娥,在當選的那晚指出:「香港今日存在頗嚴重的撕裂和積累了一些鬱結。我的首要工作就是去修補撕裂和解開鬱結,團結大家向前。

相較之下,在2016年蔡英文總統當選後發表的談話中表示:「團結這個國家、壯大這個國家,並且一致對外,是我做為下一任中華民國總統,最重要的責任。」似曾相識地,兩位領導人在當選後承諾,都強調團結內部共識,讓社會不再撕裂。至今雙方執政都超過任期的一半以上,觀察兩方在面對激化的社會衝突如何應對,是第一個觀察切入點。

蔡英文:女性經驗的政治實踐,從模糊立場到誠實面對

余筱菁認為:蔡英文與台灣過去的男性總統不同,內斂的氣質與照稿念的習慣顯示了她的謹慎特質。雖然在語言上,相對不如男性政治人物的激昂,但卻願意在內政上面對不少燙手山芋:從年金改革、同婚專法… 等等,都顯示出蔡英文總統對國家的願景,遠不只她任內四年或八年而已。

不只是在政策推展上,是如此溫柔而堅定,在重大政務官的任用上,也可以覺察蔡總統此一態度:邀請楊翠女士擔任「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委員、邀請鄭麗君女士擔任文化部長,推動了「中正紀念堂轉型」等議題

台灣的族群認同議題,過去很長時間的限制了整體社會在政治議程上的討論;前總統陳水扁也曾公開說:台灣沒有左右問題,只有獨統問題。這樣的困境之下,每每到了選舉,就是變成對立跟對決。這也造成台灣社會的某種衝突感:台灣有舉世超高的投票率、可是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超低。對任期有限的政治人物來說,繼續炒短線就好,何苦去處理這些吃力又不一定討好的工作?

「對蔡英文來說,同婚議題大可在連任之後再處理,就不用擔心老綠男跑票了。」綠黨中執委、同時也是以男同志身份大方出櫃的易俊宏做了如上表示,並且指出同婚法案給了大家很大信心:「過去被太多政客出賣過,反正同志人口就這麼多嘛!但是蔡英文努力實踐當初競選時的政見,背後更重要的是修補這種公共信任。這種不為選舉算計的公共信任。

余筱菁指出:蔡英文在任期之初,面對政策推行時,時常被批評為立場模糊、無法堅定推動;「這或許是來自於女性經驗中、慣於迴避直接衝突,希望強化溝通,來促成更大程度的共識。但是短期內卻不一定能看出結果。

余筱菁進一步分析道:2018年底的地方選舉、民進黨在完全執政下,卻面臨了嚴重挫敗,就是一個表徵。因此從選後,執政黨政府一改先前作風,從對中國政策到內政推動上,採取明快堅定的立場,包含各局處推動業務與說明,不但更為積極,也在各種議題上負起改革壓力;「這是黨內初選得以出線的原因之一。」余筱菁表示。

林鄭月娥:以女性為包裝的家長式權威

在這次香港的抗議衝突爆發後,林鄭月娥向民眾喊話:「我打個比喻,我是一個媽媽、有兩個兒子,如果我兒子每次都只會吵鬧『我就要這樣那樣』,而我也只是是遷就他……我想短時間,我們母子關係會很好;當這個小朋友長大了,卻因為當時的任性,而我去縱容他的任性行為,他就會後悔,『為何媽媽那時沒提醒我呢?』

理解這段話的方式有很多。最直觀的分析,就是林鄭在為「聽話」找正當性,有別於蔡英文在謀求公共信任的「對話」同樣是政府領導人,為什麼一個要民眾「聽話」、一個卻想要展開跟民眾的「對話」呢?

這樣的政治路線,完全可以從權利取得的過程中得到答案。在台灣的民主社會中,蔡英文的老闆是人民,而林鄭月娥的位置,是中國共產黨給的。就算林正在香港爭取真普選後擔任了特首,那些明擺著的社會衝突,她也只能以北京的立場、內部維穩的方式來治理香港。孰不知這樣是「提油救火」,反而激化了香港社會的內部矛盾。

在假普選後當選的林鄭月娥,必須在話語上傾向人民、在作為上傾向中共,導致了話語與行動嚴重分裂的狀況。以母性包裝的硬派作風招致了嚴重的批評與港人的不信任。

作為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應該去捍衛香港50年不變,去維持中國最為民主的特區作為中國最好的宣傳工具。可惜的是,林鄭月娥與前任特首梁振英一般,僅以一種公務員心態,用「上面說甚麼我做甚麼」的方式去面對抗爭群眾以及政策、修法時的衝突。

直至截稿前,香港的警民衝突再次升溫,看著當初林鄭刻意強調的母親身份,對照現在網路上的流血照片、跟之前催淚彈無差別的對對民宅與孩童的攻擊,真的極其諷刺。

女性特質不是政治的包裝

所謂「政治」即「管理眾人之事」。但何謂「眾人」?如何「管理」?過去的「眾人」其實都是以「男性」為主,古今中外的歷代政治領導人(君王),男女比例失衡的嚴重;而為了有更均等的「管理」正當性,才衍生的「民主體制」。

無論升為哪種性別,政治工作的初衷,都是爭取更好的生活。然而,何以為「好」?就像反對同婚者,有其對「好家庭」的想像,或許林鄭月娥也真心的相信:更好的香港,需要寄望在北京的統治之下,因此甘願為其效力。我們不能否認各自對於「好」的判斷,但是比起各自對「好」的堅持,民主社會的價值,還源自於多元跟包容。我們各自對於「好」的立場,如何共存於體制之中,這是決策過程的重要性、並不亞於決策結果影響力的重要原因。

進一步聚焦於性別,我們必須強調:女性的特質並不是政治的附庸或包裝,而是更有機會透過自身在既存體制中遭遇的機會不平等,來覺察多元的社會需求面、以及持續落實公共領域中的性別平權。

過去,以男性父權為主導的政治場域,政策往往容易忽略不同的性別生命經驗,從家務分工到友善職場,文化性的排除造成「透明天花板」效應,讓制度上有明定的性別平等,都顯得蒼白空洞。

人民納稅供養政府、也賦權政府政府去擬定政策,來決定資源分配。然而政府不該是一廂情願的將自以為的善意,強迫民眾接受,還擺出一副「我是為你好」的態度高高在上。那麼,即便是女性,骨子裡依然是威權思維,這就是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的態度。

而相較之下,蔡英文在民主自由的台灣,不但有更多發揮的空間、她也很努力地在落實。何以為「好」?如何鑲嵌到體制中?以轉型正義為例的資料公開、公共論壇,捲動社會對話… 「民主」並不只是一個投票制度,不是有票可投,人民就能當家作主了。有均等的機會參與公共事務,自由跟多元或許要面對不少衝突,但這才是民主的內涵。

20年過去了,台灣的民主跌跌撞撞地往前、而香港的自由空間卻急速萎縮。我們想說的是:綠黨從環境主義出發,全球綠人在性別平權的立場上,不但全球九十餘國的召集人,都是生理性別男女各一的兩席;在2017年的國際大會上,還通過成立了LGBT+ Network,希望能進一步兼顧性別氣質跟多元認同。

這些理念,我們期待能透過在地實踐的的政治工作,來深耕台灣的民主社會。除了全球綠人憲章標榜的六大核心價值以外,對台灣綠黨來說,也深知唯有守護台灣主權、所有更美好的事物才有可能繼續在台灣發生。

政權的取得,在民主社會中是藉由選舉的過程,而政黨間的競合,也應該是良性競爭的過程。在確保台灣的主權與自由民主的前提下,台灣綠黨才有機會扮演好在野黨、並持續藉由國際串聯,來敦促國家正常化。

推薦閱讀

【千萬別等香港給台灣警示】立委蘇巧慧淚:民主自由是爭取的,美麗島時期我就擔心「我爸永遠回不來」

https://www.facebook.com/buzzorange/videos/908320032873142/

【綠黨專欄】連戰神黃國昌都喊累!時代力量得重整「品牌定位」,別再完全倚賴政治明星

【綠黨專欄】法國人看到台灣人就擁抱!台灣彩虹橫跨大西洋讓外國人爆愛台灣

【綠黨專欄】山中奪魂鋸賣 80 元!網拍違法捕獸鋏氾濫,慘讓野生動物斷手斷腳

(本文經 綠黨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政治女力崛起?台港領導人皆為女性、政治路線卻大相徑庭?一篇來自性別少數的政治工作者分析筆記〉。首圖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