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喊出「8 年蓋 5 萬戶公宅」,扣掉前四年蓋了 1萬9000 戶,第二任內還有3萬戶要蓋,但柯市長在第二任期初期,不只將都發局長林洲民換掉,還提出「空屋多所以不用蓋那麼多公宅」的論點,接著把公宅目標從3萬戶,降低成1千807戶;有人質疑這是政見跳票,但柯市長當時回應「是調整」。

台灣真的「蓋」公宅嗎?曾是柯團隊一員、現任時代力量智庫副執行長的彭盛韶就認為,蓋公宅政策沒錯,錯在台灣看它的角度,容許建商可以炒作!(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中央社,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5月23日粉專有人來訊問時力關於公宅比較那篇的內容是否有誤,身為一個把居住正義設定成核心關心命題的我,容我這邊來說明一下。

但在說之前,按照 PTT 慣例,先附上人權:

一、我在 2014年1月 參加柯文哲演講,成為柯粉

二、2014年7月放棄公務員資格參加海選,加入柯文哲競選團隊政策部

三、2014年11月22日,因為竊聽案當庭從證人被轉被告還上銬,後來拒絕交保無保釋回,幾個月後無罪定讞

柯文哲提的「八年五萬戶」的公宅政見,後來呢?

回到時代力量公宅那篇文章,其實那篇有個重點是在比較「首長承諾 v.s. 市府規劃」的部分。

好,回到柯文哲的公宅政見,原本是「 #八年五萬戶 」。在第一任林洲民局長時期,原有的社會住宅加興建完成跟興建中的共 19 k戶,所以扣下來,預計在第二任要蓋三萬戶,這點前局長在任內也有講:

公宅政策柯拍板推動EOD 年底再盤整出3萬戶公宅用地」(什麼是EOD晚點再講)

但柯文哲第二任時,突然撤換林洲民局長,且公宅政策也大幅變動。他在施政報告裡也說到,坦言公宅政策有問題:(4/10施政報告逐字稿

此外都發局在4/25也發了新聞稿,裡面寫到「預計增加戶數」變成1807戶:

至此大概說明了,北市府第二任的公宅政策目標從30000戶瞬間變成1807戶,也回應了時力粉專及民團為什麼認為台北市的公宅政策是「急踩煞車」。

此外,柯文哲市長政策突然改變方向的理由是「台北的空屋這麼多,應該優先思考把空屋釋出讓大家可以住」

如果要執行柯文哲對公宅的新政策,那要先處理哪些問題?

那如果沿著這個邏輯去思考,那市府就要講清楚稅制的部份怎麼處理。

因為照這邏輯囤房稅就要提升,讓包租代管的優惠稅制有誘因,人們才會有意願把空房拿來出租,但租金的區間怎樣才合理?供出租的住宅品質如何控管?這些都是細節,而且稅制修訂都要送議會。蓋公宅建商議員都罵了,調升稅怎麼不罵?市府前幾年就曾經「調降」結果被議會殺更多,更何況是要調升。

而且蓋公宅大部份政策是屬行政方的職權,結果想放棄這部分,從議會方能操作的稅處理,政策推動更加困難。

所以我認為,市府如果異動政策的話,也應該把具體的可行方案說清楚。

接下來就是講EOD( #市有建物及用地整合運用導向之都市發展)的部分,大家可以去看林洲民局長的專訪:

林洲民:台北市有史以來,從來沒有一次 12 個行政區一起全部做通盤檢討,只有柯 P 做到了

本來台北市接下來的三萬戶,局長的做法是讓台北市的老舊校舍改建時,一併納入公宅及多功能設施。因為台北市許多校舍已經超過50年使用期限,同時在這50年期間因為少子化的關係,教室的需求大幅變動。

最重要的是,這些校舍都是台北市的市地,不需要對外協調,立即就能進行。而興建的財務、成本攤提,對台北市的預算規模來說根本不是問題。

蓋公宅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公宅蓋了會壓低房價」,進而影響到建商收益,跟政治人物的政治獻金。但本來蓋公宅有個很重要的價值就是「居住正義」,不是嗎?

所以這又談到時代力量發文的第二張圖,台灣在公宅的數目上根本少得可憐,荷蘭30%以上、OECD國家平均9%、日韓6%,台灣則只有0.3%。

圖片來源:時代力量 臉書粉專。

雖然柯文哲市長認為他的公宅政策錯誤,且把錯歸在張景森頭上(也是我2014年柯文哲競選團隊政策部的主管)。但對比臺灣的高房價、少得可憐的公宅數目,我並不認為大幅建設公宅的政策是錯的,錯的是台灣一直用商品化的角度看待住宅,容許炒作、建商政治、金權結構不斷發生,而政治本來就是該用來突破這些事的。

綜上,不管是前柯粉或後柯粉,如果你在乎居住正義,可以表達關心的方式,一個就是支持公宅繼續多蓋,或是支持台北市囤房稅再往上修(然後就會發現蓋公宅可能比較容易)。

#台北的房價所得比是15
#公宅不是達成居住正義的唯一途徑
#所以我們同時也要關心實價登錄跟囤房稅

推薦閱讀

【呱吉是好民代嗎】當權力來源是網民不是地主金援,網紅民代的「性價比」更高

「糾竟回國的朱立倫掌握什麼外星科技?」本來反核四的朱,近日訪美回台說願意重啟核四

【侯友宜の推託美學】新北新門牌逼瘋郵差,侯市長被罵爆後反推給朱立倫

(本文經原作者 彭盛韶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 連結 。首圖來源:中央社,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