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2019 年,是「五四運動」的 100 周年。這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學生運動,不只為中國孕育出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4個精神,也讓中國進入「科學思想」的階段。

但百年來,中國真的實踐了這些精神了嗎?相較之下,當時正被日本殖民的台灣,與這段歷史又有何關係呢?(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wikipedia

文/易俊宏(綠黨中執委)

「五四運動」與台灣有什麼樣的關係?

上週末剛度過「五四運動」的一百週年。在台灣,一方面有中央研究院舉辦的研討會,一方面有台灣大學的「新五四運動」活動,但社會上普遍引起的迴響並不大。有可能是因為這週末,是母親節前的一週,不少地方政府都在表揚模範母親;也有可能是這週末剛好是升學統測日期,家裡有孩子要應試的,大多也無暇他務。

有別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了紀念講話,當天台灣總統蔡英文的臉書未提隻字片語,包括在野的中國國民黨前總統馬英九的臉書,都沒有相關的議題發文。這其實算一件好事,代表大家的視野都逐步本土化了:因為在1919年中國大陸的五四運動,台灣已在日本統治下20餘年了,所以嚴格上來說,五四運動根本不關台灣的事。

畢竟,那時才剛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雖然台灣海峽兩岸,同屬協約國陣營、但中日關係依舊緊張。五四運動中,很有名的口號便是「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後者講的就是要嚴懲媚日官員。對當時的台灣人而言,時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的原敬,因為受到西方思想影響,例如民族自決原則等,主張消除殖民地的差別待遇、給予更開明的制度及更大的自治權,讓台灣之後再也沒發生武裝抗日事件了。

或所謂「殊途同歸」:五四運動中所標榜的「民主」(德先生)跟「科學」(賽先生),在當時的台灣,已經有實行的機會了。因為當時日本將台灣視為日本內地的延長,並加以教化善導,出抬相關的地方自治政策……等等,讓台灣接下來都以和平方式,爭取民主自治;最令人為知的,就是由林獻堂領銜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了。

當中國還在爭取「民主制度」的時候, 台灣總督府已經舉辦了第一屆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了(1935);當中國的白話文運動、還在「我手寫我口」的時候,台灣因為傳教士的關係,臺灣府城教會報(Tâi-oân-hú-siâⁿ Kàu-hōe-pò)早就行之有年(1885年創刊迄今)了,更別提因為這套以台語羅馬字出版印刷的醫學教科書、世界文學譯作,還有各式台文出版品,早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當五四運動的思想領袖之一,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1916-1927),藉以改革教育體制、引入科學思想之時,台灣早有「醫學校」(1899),並陸續成立「農林專門學校」(1919)、台北高等學校成(1922),而「台北帝國大學」(1928)、「台南高等工業學校」(1931)也在規劃中。這些學校,就是現在中興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大學跟成功大學的前身。

簡單來說,中國五四運動的發生,雖然對台灣並沒有直接的影響,但在「民主」與「科學」的現代化軌跡上,卻有著高度的相仿。在間接影響方面,最具體的莫過於《自由中國》(1949-1960)的發行了。

當初國民黨敗走台灣,自由派人士也帶著這股思潮而來,與本土菁英開始籌組黨外黨運動。雷震這位深受蔣介石信任的部署,也是第一屆國民大會的浙江省代表。這樣的一個「外省掛菁英」,對於自由民主的追求,也跨越了省籍情結:在台灣的他曾與黨外人士籌組新政黨、要求公正選舉,然後就受到軍事法庭以「包庇匪諜、煽動叛亂」的罪名判處十年徒刑,是謂「雷震事件」。不過,話說回來,近代台灣本土的「民主精神」,正是由國民黨黨內的自由派、和受日本立憲制度影響的台派精英打下基礎。

習近平強調「跟著黨走」的百年談話,還跟五四精神有關嗎?

時至今日,習近平的「五四運動百年談話」中,不斷強調「跟著黨走」,這其實是自1949年後,中共對五四的詮釋,硬是冠上了「愛國」和「進步」之故。雖然習近平或共產黨,可能故意沒發現,這其實跟五四運動的精神早就有了很大的牴觸:

因為五四運動中,不少「印貼利更追亞」(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識分子)保有對統治者正當性的討論空間,包括「安那其」(anarchism,無政府主義)跟「英德耐雄納爾」(Internationale,國際主義),都是新文化運動中使用的新穎詞彙。五四運動不全然是「愛國運動」,就算是愛國、也不一定就是「愛黨」、「愛政府」,這是習近平在發表「五四百年」談話時的盲點、也是台灣當前的民主社會,是立基在許多反對運動成果上的重要證明。

中共為了紀念五四,特別將這一天訂為「中國青年節」,但卻在五四運動百年之際,傳出北京大學學生「被失蹤」的憾事。這些目前下落成謎的學生,多半來自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會、也有涉及勞工運動(佳士工人維權案)。遙想當年五四運動喊出的自由、民主、科學、理性、思想革命、文學革命等口號,於今在中國都變了調。反觀台灣,青年學生參與公共事務,體制外有野百合、野草莓、太陽花等事件,體制內有青年國是會議、政策大聯盟等建言管道,雖然都非完美,但至少自主空間跟培力賦權的效果,更能呼應當年的運動初衷。

五四運動雖沒有跟台灣社會有直接的相關,但若以史為鏡,我們需要看到的是當前北京政府的變調走板、還有台灣民主的珍貴不易。若真要說,五四運動還有什麼間接的影響留在台灣的,不妨在我們下次坐進沙發(sofa)裡、喝著咖啡(coffee)之時,能稍微緬懷一下,這些詞彙的引入,也是五四運動之功唷!

推薦閱讀

【綠黨專欄】為什麼台灣 GDP 海放日韓,台灣人卻買不起房?
【綠黨專欄】言論自由不只是政治正確的神主牌——台灣言論自由兩大挑戰
【綠黨專欄】曾經有個機會,歐陽娜娜她不用向北京低頭

(本文經 綠黨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五四運動一百年,給台灣什麼啟示?〉 首圖來源: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