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羅金 Josh Rogin 在三月初,踢爆中國華為收買媒體的行為, 3/28 也發表一篇以 〈美國務必幫助台灣抵抗中國統治〉為題的評論。
在羅金看來,中國的武統已經不是最令台灣憂心的,那麼中國對台的最致命攻勢是什麼?(責任編輯:黃梅茹)

首圖來源:取自《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羅金 Josh Rogin粉專 。
《報橘》徵才中!和我們一起讓台灣變更好 >> 詳細職缺訊息
快將你的履歷自傳寄至 [email protected]
台灣總統蔡英文這個星期在美國過境時,一場視訊演說中批評北京意圖改變現狀、破壞台灣民主體制,她還呼籲美國和其他理念相近國家共同對抗北京對自由民主的威脅。《華盛頓郵報》一篇評論說,北京對台灣的滲透已使台灣官員擔心,明年的總統選舉可能成為台灣「最後一場有意義的選舉」,也是「統一的開始」。
華郵專欄作家高調提到:2020 年將是統一的開始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羅金(Josh Rogin)星期五發自台北的文章說,雖然蔡英文在夏威夷過境時表示,美台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還要好」,但他在台灣看到的卻是中國「佔據了所有的討論」,「北京的惡意影響(malign influence)處處可見,而美國被認為大體上缺席。」
正和一個由美國夏威夷東西中心組織的媒體代表團在台灣參訪的羅金說,代表團在與台灣政治人物、官員和國安專家的訪談中,聽到的都是「嚴肅的警告」,陸委會副主委陳明祺告訴他們,明年台灣的總統和立委選舉「可能是台灣最後一場有意義的選舉,在那之後,台灣只有香港式的選舉」。
陳明祺說,如果中國成功地使同情北京的國民黨重返執政,那將成為一個轉折點(tipping point),從那時起台灣將再也無法行使自己的主權,「2020年將是統一的開始」。
武統台灣不是最令人害怕,滲透式統戰才是!
羅金說,在成功地干預去年 11 月台灣的地方選舉後,北京現在高度專注於在明年一月總統選舉時「逐出蔡英文和她所屬的民進黨」。
中國軍事侵略已不再是台灣最害怕的假想情況,中國現在的策略以使用混合手段為主,這也是專制政權逐漸在自由社會中使用的手法,台灣的親北京利益人士已經「買下台灣媒體巨大一部分」,並且「與北京協調散佈統戰式宣傳、假消息和操縱社交媒體。」
羅金認為,台灣已證明民主與中華文化可以齊頭並進,繁榮並不需要鎮壓,但也正因為如此,「台灣的存在使中國共產黨極度不安」,在北京對台灣的「胃口」只會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台灣極需美國的協助來對抗北京的影響力滲透,特朗普政府必須把握所剩不多的時間讓台灣人民知道,國際社會支持他們「拒絕默許北京支配他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
美國前官員呼籲美要更積極「採取主動」
關注台海情勢的前美國國防部官員博斯科(Joseph Bosco)告訴美國之音,中國經常是主動採取行動壓迫台灣的一方,現在「是時候美國採取主動」讓中國知道,它不是唯一一個可以改變局勢的強權,「它不能再單方面玩這個遊戲,美國也有牌可以打。」
博斯科特別解釋說,他所謂的「有牌可打」,並不是指把台灣當作地緣政治遊戲上的一張牌,而是「運用美國國家力量所擁有的工具」來強化美國與台灣的關係,以協助保護台灣的民主體制。
特朗普政府近來與台灣的往來頻繁,繼上星期美國國務院國際宗教自由無任所大使布朗貝克(Sam Brownback)訪問台灣之後,這個星期又有國務院國際組織局副助卿庫克(Nerissa Cook)到台灣訪問。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星期三在眾議院外委會的聽證會上答复眾議員夏伯特(Steve Chabot)關於美國是否進一步落實《台灣旅行法》的提問時說,美國政府一直在落實《台灣旅行法》。「我確信未來還會有更多」,不過他說,他現在不想對美國正在做的事情說太多,「不用懷疑,我們很清楚那個關係的重要性。」
中國政府宣稱台灣是中國有待收復的一個省份,反對美台之間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安峰山在這個星期的例行記者會上重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他還說,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
延伸閱讀
「無法容忍中國在台海的侵略性行為」美參議員提法案,保證台灣人擁有發言權
【台灣學生被法警逮捕】他對習近平舉「台獨」旗後被捕,民主法國幫中國壓迫自由?
【中國政府詐騙菲律賓】韓國瑜簽下 44 億訂單好棒?勸大家快看看東南亞跟中國合作的慘況
【空污讓人發神經是真的】英最新研究:除了致癌,青少年得幻聽、妄想機率高出 70%
臉書新規讓政治陰謀見光:擋境外勢力影響選舉,政治廣告商資訊要公開 7 年
《華爾街日報》籲臉書關閉直播:直播功能為何不該留?來看臉書沒跟我們說的真相
【用防彈背心為記者守命】揭旺旺中時與中共關係親密,「無國界記者」是什麼樣的組織?
(本文經合作夥伴 美國之音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台官员忧2020年或为“统一的开始”〉。首圖來源:取自《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羅金 Josh Rogin粉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