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中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兩位知名學者近期遭整肅,其中一名教授許章潤甚至遭停職,只因他曾在網路上發表一篇文章,內文大力批評習近平的統治。

而中共這般大動作,也讓這位學者的事蹟登上外國媒體《紐約時報》《BBC》頭版,其他的中國學者卻因此認為當局實在「很蠢」?(責任編輯:黃梅茹)

清大教授許章潤,首圖來源:影片截圖。

《報橘》徵才中!和我們一起讓台灣變更好 >> 詳細職缺訊息
快將你的履歷自傳寄至 [email protected]

文/申華

清華和北大的兩位學者近日遭整肅,事件震動學界內外。不過,有評論說,當局此舉實際上是以政府力量,加大兩位學者的政治影響。

北京清華大學教授許章潤據報已被撤銷一切職務,禁止上課招生。張千帆是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關於當局對許章潤的處理情況,他對美國之音說:「清華大學已經給了一個處理意見,包括停課、撤銷職務,還有停止科研活動,看來迴旋餘地比較小吧。中國的事情往往是,上面定個調子,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下面執行時很可能會過火,因為怕執行力度不夠,自己要擔責任,所以這種心理往往會出問題。」

許章潤是誰?

資料顯示,許章潤,安徽廬江縣人,1962 年生,中國法學家,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天則經濟研究所特約研究員。2005 年曾被評為「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2018 年,他發表的《我們當下的恐懼與期待》一文,稱 2017 年以來中國政治與社會倒退,提出警惕「極權回歸」、制止「個人崇拜」、恢復國家主席任期制、實施官員財產公示的陽光法案、以及平反「六四」等八項建議。

著名作家,許章潤的同鄉章詒和網上發文說,「當代國人講真話的代價,就是被中共砸掉飯碗。問清華也沒用,是中共端了許章潤的飯碗,清華更是與中共沆瀣一氣,厚德載物已經成為歷史」

不過,目前登陸清華法學院網頁,介紹許章潤教授的專頁,還靜靜地留在那裡,不曉得隨後是否會發生變化。關於當局對許章潤教授最後的處理結果,張千帆說:「現在都是走一步,看一步。」

另一位關心社運的知識份子,一舉一動都遭監視

近期遭到整肅的另一位公共知識份子,是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前講師、《紅色參考》編輯柴曉明。報導顯示,3月21日,柴曉明已經被南京市國安以「涉嫌顛覆國家政權」指定監視居住。

和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許章潤不同,柴曉明任編輯的「紅色參考」有所謂「毛左網站」之稱。43 歲的柴曉明曾留學英國,2014 年回國後受聘北大,講授英語和國際貿易專業,並在「紅色參考」兼職,為一些國內毛左網站寫文章。他曾發表歐洲國家政治經濟方面的研究文章,同時關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發展,以及性別平權、勞工權利等問題。

兩位學者遭整肅, 對中國社會是好是壞?

上述兩位不同流派和色彩的學者遭整肅,寒蟬效應明顯,導致一些社科人文學者的聲音被壓抑,不大願意對媒體發聲。張千帆教授說:「現在外面反對的聲音很強烈。這個肯定是『因言獲罪』,但是大陸的學者,尤其是社科人文學者,已經習慣於自我審查,包括本人,平時說話大量自我審查。」

然而,許章潤和柴曉明遭整肅事件,大大激發網上和民間輿論對兩位學者及其學術觀點的關注。前中國青年報編輯李大同對美國之音說:「這是當局愚蠢的又一表現,越來越愚蠢。當局的做法是在以政府行為,加大兩位教授的影響。」

「消息在網上一經出現,我本人就看見許章潤先生的文集,開始大量地在網上傳播。以往可能還沒有多少人知道他。現在大家都開始研究他的文集了,他的影響在成倍地擴大。我看這很好。我認為,有關當局就是在故意使兩位教授擴大影響。當局蠢就蠢在這裡,以為打壓可以使這個人的影響消失,但是,所有的打壓都在成倍地擴大這個人的影響。

李大同質疑有關當局整肅兩位學者動機和效果,也就是現在常說的「防止低級紅,警惕高級黑」。

整肅的同時,中國近期高調加強各類學校「思政教育」,清理教師隊伍,並開動機器宣傳「四個自信」。湖南省委黨校基地成員覃正愛的系統理論文章前不久發表,宣傳建立和形成「四個自信」的所謂「中國話語」。

文章說,「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涉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方面面。只有形成中國自己的話語體系、具有中國自己的話語權,我們才能在世界上更好發出自己的聲音,「四個自信」才會更有底氣。

延伸閱讀

中國官方認證「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的清大教授,卻冒著被消失的危險提「恢復國家主席任期」
「全世界都怕中國,中國也很怕台灣」藏人談台灣對中國民主化影響
【用防彈背心為記者守命】揭旺旺中時與中共關係親密,「無國界記者」是什麼樣的組織?
【歐洲會被人民幣攻陷嗎】中國開始大撒幣,習近平成為歐洲國家團結的重要考驗
《華爾街日報》籲臉書關閉直播:直播功能為何不該留?來看臉書沒跟我們說的真相
「無法容忍中國在台海的侵略性行為」美參議員提法案,保證台灣人擁有發言權

(本文經合作夥伴 美國之音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北京高校两学者“因言获罪”〉。首圖來源:影片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