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pixabay,CC Liscened。
德國首都有85%的人不買房,全國也有近55%的人選擇租屋
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2017年的數字顯示,德國有8000多萬人口,4000萬個家庭,只有45%的家庭擁有自己的住房,在首都柏林更只有15%的人擁有自己的房子,且這局面近10年來幾乎沒有改變。
相較於台灣,據2017主計總處調查,台灣房屋自有率高達84.83%,而中央社也曾報導,台灣房屋自有率和他國相比長期處於偏高水準,顯示「有土地私有財」之觀念根深蒂固、難以撼動。
因此一定有不少人困惑,德國柏林的房價只有瑞士和法國的四分之一,在歐洲地區排名第九,那為什麼德國人要選擇租房而不是買房呢?
政府對租屋族有法律保障,創造了高租屋率
在德國,有設立法律來保障租戶權益,其一是簽訂租約之後,房東不可以隨便加租金,若是長期合約,還須被規範每三年才可以按固定的百分比加租,絕對不是房東想漲房租就可以漲。
另外一個是,房東不能隨意要求住戶搬走。如果房東想收回房子不出租,必須證明是自住才能成立。因此大量的德國年輕人或是獨居老人,往往一間房子都能居住長達30到40年之久,根本不用有買房的慾望。
在亞洲高購屋率的地區來說,聽到德國政府的作為可能都要嚇出一身冷汗了,尤其是像台灣近年來不斷有投資客利用炒房的方式把房價炒高,或是坐等收租金的包租公包租婆們;但對於德國的租客或是房東還說,這可是「全民共識」呢!
香港媒體《視點31》就曾採訪一位地產公司的負責人,她坦言在德國經營房地產真的很難賺大錢,但她也沒有怨言,認為賺個10%就合理滿足了,此外還說:「不應該從別人那裡賺太多錢,讓別人太吃力。」
不過誰不喜歡賺大錢呢?德國人怎麼可能不想買房炒房呢?
完整的國民年金保險、退休制度,讓德國人少了用買房投資養老的慾望
德國具有完善的國民年金保險和退休制度,因此大多數的德國人認為沒有必要買房當作投資。
據《風傳媒》的報導,德國金融政策上也是長期支持租賃產業而非房屋買賣,若建商蓋一棟房子要當出租住宅,可享銀行融資優惠、企業稅賦優惠,係從政策上鼓勵出租物件的產生。
若德國建商想跟台灣建商一樣、蓋房子就是要拿來賣的,政府雖然不會禁止,但也不會提供任何需要協助,更有相關機制避免炒房,包括:獨立的地產價格評估機制對住宅市場實行了有效「指導價」制度,地產價格評估機制與嚴厲刑法結合、炒房投機將面臨巨大風險等。
此外,最特別的是,在德國不只有建商可以蓋房子,在歐洲地區特有的「合作住宅」也是降低人們買房的原因之一。
除了租房、買房,德國人的第三選擇:合作住宅
合作住宅的德文是─ Baugenossenschaft ,拆成「Bau」、「genossen」和「schaft」來看,就是一起建房子的意思。
簡單來說就是,把一群沒錢卻要找地方住的人集合在一起,向專門的銀行借錢並找政府買地,自己找建築師蓋房子,有點像合作社房屋的樣子。房子蓋好以後,大家以租屋的身分付房租,雖然沒有物業的擁有權,但可以住一輩子,甚至傳給下一代。而且租金還會一年比一年低,等到銀行貸款還清後,若大家有共識甚至只需要付水電費即可。
在德國,有三分之一的房子都是以合作住宅的模式在運作的,不過大多數的房子多位於舊東德地區,也就是過去長期受到社會主義影響的地方。而第一個Baugenossenschaft 在1867年出現,至今仍存在且運作更加完善,因此對德國人來說:「合作住宅才是民主的體現。」
吳慷仁呼籲政府:正視居住正義的問題
台灣的房價越來越高是不爭的事實,就連金鐘視帝吳慷仁也很有感,上週他在臉書上發文表示:「自己找了一年左右的房子,結論是新北市很貴,台北市非常貴、離譜的貴,以我的收入買一間30坪的房子問題不大,但如果我是一個月收入35,000的上班族,在台北連租金可能都是問題。」
他也點出政府應該要去實現居住正義與社會福利,如果這都不搞好其他的還需要談嗎?
https://www.facebook.com/kangrenwu/posts/1401486366654411
因此,當台灣人還在面臨買不起、租不起房子的困境時,不如先向德國政府學習,看別人是如何打造出逼近「零屋奴」的奇蹟吧!
推薦閱讀
【台灣經濟成長,房價也跌囉】蔡英文上任後房仲倒掉 404 家,鄉民喊:2020 繼續含淚投給妳
現在房價都這麼高,法國一個城市為什麼可以推出「一歐元買房」?
參考資料來源
風傳媒:為何德國85%首都居民不買房?政府這樣保障租屋族:台灣房東聽了很害怕,但在德國是「國民共識」
《視點31》:德國人不愛磚頭 寧租樓不買樓
吳慷仁臉書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CC Liscened。)